影音新聞社會社福

孩子的書屋2.0 陳彥翰接棒陳爸精神

記者 林映彤、王唯安/採訪報導

 

無私大愛 成為孩子的避風港

在台東知本區,人稱陳爸的陳俊朗,創立孩子的書屋,陪伴有一群長期沒有被支持照顧的孩童,解決這些社區孩童生活上的種種困難。

2019年,陳爸因心肌梗塞突然離開了大家,然而書屋並沒有因此而停擺,這個重擔由陳爸的大兒子-陳彥翰接下,選擇承接父親的志業,讓書屋的夢想能夠延續下去,不論是長相、神韻甚至是思考模式都和爸爸十分相似的陳彥翰,除了將這個核心價值延續,同時也在經營模式上做出改變,他說:「最難的部份是責任,我們必須一直堅持、告訴大家我們一直在往前」,而背後最大的願景就是讓孩子在這個烏托邦裡得到足夠的愛。

陳彥翰與陳彥諦北上參與第十一屆路跑活動。攝影/林映彤

書屋陪伴學習 不斷突破多元挑戰

書屋的據點分布在整個大知本地區,共服務九間書屋、十四個社區,除了基本的日常陪伴、輔導孩子們作業,也側重於帶領孩子進行多元教育,在探索興趣的同時,也找到自身的價值,透過每年的單車環島、獨木舟挑戰、路跑活動等,一次次的挑戰自我,也讓孩子們累積自信、看見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在成長的過程裡因為有書屋的陪伴,這股愛和溫暖,讓這些原本在家庭或學校沒有受到良好對待的孩子不至於走偏。

位於台東知本台九線旁的兩層樓建築―青林書屋。 攝影/林映彤

多元學習的教育方式,不僅是大人陪伴孩童,他們也能夠治癒著老師們,像是單車環島,在孩童的印象中,是一件很陽光很有活力的事情,每天都有不同的新事物等著迎接他們,有些小孩甚至從原先內向的性格開始敞開心胸,變的慷慨大方。

又像是獨木舟環島,台灣四面環海,然而因為不了解導致對海的膽怯,多數人與海洋的關係是疏離的,孩子的書屋不希望透過嚴厲的方式去限制孩童,失去體驗人生唯一一次的經驗,帶著孩子實際走向海洋,擁抱夢想,探索著未知,感受海的同時,同時學習自然界物種的一切,運用最原始純真的方式,讓孩子能夠在活動中找尋自我價值與方向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愛自己愛世界 帶著希望前行

然而,書屋最終的目標是希望書屋能夠消失,意即台東偏鄉不再有中輟、長期沒有被支持照顧的孩子,此外,書屋服務的面向不只在就學和教育,一直以來,書屋也走進社區,致力於「就業」、「就醫」、「就養」,進行更完善的身心照顧服務,穩定基本生活。

未來,孩子的書屋文教基金會也將攜手所有「有志、有能、有願」的夥伴,以辦學的形式將教育以更多不同的形式持續下去,課後輔導頂多 三、四個小時,但孩子一天中仍有數十個小時,可能受到不平等的對待。他們期待,未來的這所書屋學校能夠是活性、流動的學習場所,讓孩子們能夠持續快樂的學習。

孩子的書屋,讓曾經遍體鱗傷的孩子們找回自身的價值,在這個社會上依然是個溫暖有愛的存在,書屋陪伴孩子們走過成長的重要階段,除了得到良好的照顧亦陪伴孩子找到自身的價值,這裡,是孩子們能夠安心感受到溫暖的家,這是一條沒有終點的道路,書屋永遠是孩子的避風港、永遠的家,書屋的精神將幻化成強大的能量在每個人的心中,成為最大的依靠,小小的書屋持續散發大大的光芒。

建立自給自足的食物供應鏈,種植一些稻米等。 攝影/林映彤
溫泉國小的小孩們展示自己製作的卡車及挖土機的設計草稿。攝影/林映彤
黑孩子黑咖啡身前為培育孩子就業的基地,近期以營利為主,維持書屋資金來源,圖中的大黑熊象徵著陳爸,由大孩子們運用畢氏定理所雕刻紋路。攝影/林映彤
在青林書屋裡,暑假的志工們結合孩子的書屋標誌進行創作。攝影/王唯安

 

延伸閱讀:

為孩子穿針引路 「小人一號」編織偏鄉教育網

偏鄉孩子棒球夢 愛在花蓮永續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