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科技

貓纜營運衰退 結合茶文化創商機

記者 紀爰、趙珮宇/採訪報導

台北市貓空纜車(以下簡稱貓纜)於2007年通車,首年總營運量約236萬人次,隔年更成長至380萬人次,但2008年歷經薔蜜颱風、2016年票價上漲,以及因政策改變影響陸客量減少等風波,截至2017年營運量僅剩210萬人次,十多年過去,貓纜究竟是如何調整,藉以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2008年貓纜因薔蜜颱風,造成16號塔柱地基流失而停駛,2010年貓纜復駛後,總營運只有182萬人次,隔年恢復至288萬人次。但2012年因為嘗鮮期已過又下滑至230萬人次,而2013、2014年總營運約落在250萬人次左右,2015年則成長至270萬人次,成長原因是貓纜因連年虧損即將漲價,遊客趕緊趁漲價前期來光顧。

貓纜近十年總營運量。資料來源/綜合整理、製圖/陳奕樵

台北捷運公司貓纜中心主任趙宗威表示,當初在興建時就有找過顧問公司來評估,發現不論票價如何調整,貓纜都是虧錢的狀態,若是降低票價,雖然營運量成長但獲利不高;若是提高票價,則營運量就下降,同樣沒有營收。但考量到貓空及指南宮的觀光效益,貓纜財政缺口就由政府來補貼,並於2016年2月起調漲票價,儘管營運量減少,財務上與過去相比也平衡許多。

貓纜興建後,吸引了許多觀光客前來貓空地區喝茶、遊玩。攝影/趙珮宇

貓纜走上漲價之路後,票價由50元漲成120元,雖然營運量因此降20%,但收入卻增加近70%。趙宗威說明,目前營運量與收入無正相關,像是漲價後台北市民依然維持50元票價,但民眾也因為已經體驗過,不會經常去搭,顯示出票價調漲與營運量雖有關聯,但沒有絕對的影響,重要的是貓纜本身及周邊觀光地區的趣味性,若趣味性夠,就能讓民眾反覆參與。

另外,自從貓纜漲價後,消費族群也稍有變化,貓空國際茶情協會理事長、綽號阿義師的張侑霖表示,「漲價後反而能夠過濾掉一些素質較低落的遊客,提升整體來貓空的觀光客素質。」他認為,這些遊客消費力較夠,有可能是家庭旅遊,光是搭纜車來回就要將近1000元,抵達之後肯定會喝茶、到餐廳消費,不會白跑一趟,這也成為貓纜漲價之後意外的附加收穫。

趙宗威表示,目前來搭乘貓纜的族群有60%為台灣民眾,40%為外國民眾,大陸、港澳地區占比約20%,其餘20%為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政府於2016年實施的新南向政策所帶來的東南亞觀光人潮,他表示,台灣遊客數逐漸下降,因為大部分人搭一次纜車就不會再搭,反而外國遊客前往貓纜,近年來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貓纜與貓空密不可分,纜車的興建帶起了貓空地區不同商機。攝影/趙珮宇

雖然目前營運穩定,也為貓空地區帶來觀光效益,但其實貓纜興建初期當地居民很排斥。台北市文山區指南里里長張佳南表示,因為貓纜車體運轉過程中產生噪音,造成居民困擾,經溝通後才有改善配套措施。趙宗威表示,目前在晚上8時後放慢貓纜行駛速度,運轉音量會相對降低。

近年貓纜注重與地方社區結合,張佳南表示,貓纜辦活動會連同貓空一起推廣,而貓空當地店家也願意配合貓纜,目前是互惠共存的狀態。然而,貓空與貓纜串連在一起的印象容易產生誤解,像是每年5月貓纜會因例行檢查與保養而停駛,民眾可能就不會再來貓空玩,產生「若無貓纜,就抵達不了貓空」的印象,事實上要去貓空還能透過台北市公車棕15、小10抵達,不一定只能透過纜車。

興建貓纜雖然促進了當地觀光,每年約有210萬名遊客前來搭乘,但趙宗威也說,只要有人經過就必然會留下垃圾,造成環境汙染,不過以目前所有的交通工具來說,纜車是一個相對環保的交通工具。貓空社區因為有了貓纜,帶來觀光人潮,貓纜也因為貓空的茶文化特色,更具有觀光價值,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與指南里命脈相連 地緣關係

指南里與貓空的範圍大致重疊,因此「貓纜」與指南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起初,貓纜是以紓解交通為由而興建的,但隨著時間的演變,貓纜現已成為了台北市著名的觀光景點。張侑霖對此表示,貓纜與貓空店家的關係緊緊相依,貓纜的興建也帶給當地許多的人潮與錢潮。

不夜城沒落 指南里的轉變

貓空與指南里命脈相連,彼此創辦的活動也會互相推廣與宣傳,成為了貓空當地的特色之一。像是著名的封茶孝親活動魯冰花季等。封茶孝親活動就是為了讓現代人更了解父母的辛勞,因此藉由該活動,讓小孩可以親手寫卡片、奉茶給父母親,傳承孝道;而魯冰花季則是藉由花期來吸引觀光客共襄盛舉。

貓空業者結合親子概念吸引觀光客目光。攝影/趙珮宇

張郁霖提到,貓空地區已經從以往的郊區,轉化為現在的景區,吸引許多觀光客慕名而來,隨著貓纜的興建,觀光客的變化與消費型態也跟著轉變,貓纜面臨轉型的問題。

張佳南表示,以往消費族群是以自駕散客為主,他們來貓空喝茶、聊天、賞花、舒展身心,也因此讓貓空有著「不夜城」的稱號,但隨著時間與政策的演變,客群從自駕散客逐漸變成以南向觀光客居多。

她也提到,近年來這些遊客都以吃飯、搭纜車和看風景為主,跟以往的消費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店家也因此會做出經營上的改變,像是親子館概念、產品精緻化包裝等等的創新思想,藉此抓住觀光客的目光。

十年爭議如何改善?

近期貓纜以「氣窗掉落差點砸到茶農」一事躍上新聞版面,張侑霖表示,「此事件被媒體放大了。」台北市議會與議員簡舒培回應:「經過調查發現,該氣窗是受到外力影響而掉落的,並不是貓纜的安全疏失。」他們也表示會在纜車上貼氣窗標語,宣導遊客開關氣窗的正確方式,避免類似情形再度發生。

其實在此事件之前,貓空興建初期的爭議性更大,張佳南表示,起初興建貓纜後,因劃紅線問題,造成自行開車前往的民眾數量遽減,產生不同的消費模式與客群。還因汙水處理不當的問題,造成當地河水有所汙染,但現因衛工管線已接起,也改善河水污染的問題。

貓空的初衷  張家村落遷徙

當地店家張育榕表示,貓空起初是由福建的張家村落遷徙而來的,地名也是由閩南語「貓仔坑」演變而成的,因地理環境與水源與家鄉相似,才選擇定居於此,開啟製茶人生。經過數十年的茶葉經營,一代傳一代的經營模式,讓回來接手的二、三代有著「創新思想」、「延續茶葉傳承」的精神。

關於張家村落遷徙,張育榕對此解釋:

 

親子遊客前往貓空享受假期生活。攝影/趙珮宇

隨著客人的需求與消費習慣的不同,每家店都會想出一套新的行銷手法,來吸引觀光客消費,有些業者推出親子遊樂區,就是方便家族遊客能一邊吃飯喝茶,一邊又能讓小孩玩得開心;有些業者則是以古色古香的建築為一大亮點,讓觀光客能享受氛圍、舒展身心,另外還有些則是會推出特色餐點,像是茶葉炒飯、茶葉煎蛋、茶葉蛤蜊雞湯等。

世新大學觀光系教授王志湧則建議,當地店家除了持續開發不同類型的特色商品外,還要隨時注意顧客市場的分類以及提升接待外籍遊客的能力,以便助於貓空發展上的細水長流。不斷地將創新與傳統結合,也讓貓空的茶文化有著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故事與延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