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的照明設備點亮了城市的夜晚,卻也帶來了光害問題。 攝影/盧玟伶
焦點環保公衛

光害標準難統一 各縣市尋找管制方案

記者 何佩霖、洪可瑋、盧玟伶、林海棠/採訪報導

電燈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重要發明,如今卻也帶來遍及全球的光害問題。台灣目前還沒有訂定光害治理的明確法規,面對不斷增長的光害陳情案,各縣市依自身情況提出防治措施。台北市環保局於106年一讀通過「台北市光害管制自治條例」,希望可以透過立法,訂定光害裁判裁罰依據。

影響夜間生態 光害問題不容小

世界各地的光害問題日趨嚴重,光環境的變化影響著動植物的生命活動。德國的物理與生態學家克里斯多福.庫巴的研究表明,對於夜間動物來說,人工光源的引入很可能代表著人類活動對它們的生存環境帶來劇烈的變化。2016年,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生物學家通過分析13年數據,發現在人工光害較嚴重地區的橡木、楓樹、岑樹和櫸木,最多會比較暗地區早7.5日生長出樹葉幼芽,證實了光污染與物種行為變化有莫大關聯。

燈光亦會直接影響人的生理及行為。根據2007年一項研究,光污染改變人的晝夜規律,影響人的荷爾蒙分泌,亦會干擾了睡眠的循環,壓抑褪黑激素及增加皮質醇的水平。美國醫學協會也曾警告,夜間照明,特別是藍—白色的LED燈,和睡眠時間減少、質量下降、過度嗜睡、日間活動減弱與肥胖有關。

北市光害陳情案眾多 每年逾200

在台灣,光害逐漸成為重要的環境問題。根據美國航太總署(NASA)發表的台灣夜景高照圖,台灣光汙染相當嚴重,而光害最嚴重的地區是台灣西海岸的都會區。根據統計,自民國93年至106年4月止,台北市環保局共接獲947件光害陳情案件,且近三年每年都收到超過200件以上。

為改善城市光環境,台北市環保局提出《台北市光害管制自治條例》,訂定光源輝度及照度的管制標準。輝度是用來評估光源或發光點的光亮與刺眼程度,光源產生的輝度越高,眼睛感覺越刺眼。照度是每單位面積所接收到的光通量,當被照面物體的照度越高,則越容易被辨識。

根據條例,北市光源最大輝度標準值介於250-300cd/m2之間,平均照度標準值則為25 lux(勒克斯),不符規定即可進行處罰。此外,環保局也擬定光害測量儀器設備、測量高度、背景照度修正等項目的管制標準。該條例通過後,環保局會根據民眾陳情,前往陳情人居住生活地點進行測量。台北市環保局表示,目前議會正對此條例進行修正,將在不久後公布。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經濟部標準檢驗局
各地差異顯著 中央立法難實現

光害問題分佈於台灣各地,是否有可能由中央統一制定法規呢?環保署空保處高級環境技術師林怡君表示,在光害問題上,各縣市的差別很大,台北市接獲的陳情案件最多,而桃園、台南等地卻幾乎無光害問題,所以無法用同一標準對各地進行管理。

林怡君說明,環保署會用指引的方式,將《光害管理指引(草案)》提供給各縣市參考,以便依照各地實際情況進行管制自治。這是學習與台灣有相近社會環境的日本、香港的管制辦法,再根據台灣的具體情況考量做出的決定。雖然沒有硬性法規,也希望藉由指引的方式,改善台灣都市的光汙染問題。

製圖/盧玟伶 資料來源/台北市環保局
LED燈廣泛使用 或加劇都市光害

LED燈光是一種低電壓的半導體點狀冷光源,以其長壽、高效、節能、環保等特性而被廣泛使用,但隨著商業活動的頻繁使用,LED電子看板和霓虹燈卻加劇了台灣都市光害。

根據台北市環保局統計,北市有一百萬件以上的廣告招牌。在93年至106年4月止所接獲的陳情案件中,廣告招牌及霓虹燈廣告約佔61%,成為光害的主要來源。

林怡君表示,台灣的都市環境有其特殊性,很多商家會用到孔雀燈、八卦燈、LED組合燈等,這些在西方國家都是比較少見的。就亞洲地區而言,台灣和香港的都市環境較為接近。

而對於LED看板,台灣亦有自己的管制方法。林怡君指出,環保局受理LED電子看板相關陳情案後,將會派人到權責機關進行會勘,根據會勘結果調整燈牌看板的亮度和角度,或是縮短使用時間,避免使用爆炸性、閃爍性的畫面。

製圖/盧玟伶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LED燈光是否會直接對人眼造成傷害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醫師鍾慧娟說明,藍光對眼睛的傷害程度主要與照射時長、照射距離有關,長時間直視藍光會造成眼睛的疲勞。但研究尚未證實藍光會直接對人的眼睛造成傷害,因為有關的細胞實驗、動物實驗是用大量藍光長時間、近距離地照射,這樣的情況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是有所不同。日常生活中藍光量沒有那麼大,照射的距離也比較遠。

適當接觸藍光對與人的生理時鐘有調整作用,而對於受都市光害影響的居民,夜晚接觸太多藍光則會影響睡眠。鍾慧娟建議,民眾可以使用遮光功能強的窗簾,改善家中的睡眠環境。

治理光害 把星空留給下一代 
合歡山主峰星流跡。照片提供/台北市天文協會常務理事劉志安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掛在天空放光明,好像許多小眼睛」這首耳熟能詳的歌謠,表達著人類對探索浩瀚宇宙最初的好奇和渴望。但現在,城市的孩子抬頭看到的不再是數不清的星星,而是排列整齊的街燈。再次唱起這首童謠,孩子們卻感到疑惑「滿天都是小星星」究竟是怎樣的畫面?

台灣有一群天文愛好者,目前正在不遺餘力地尋找消失已久的星空。「當你看到海你會有陶冶性情、爽朗的想法,看到星空其實是一樣的!」談及對星空保育的看法,台北市天文協會常務理事劉志安流露出興奮的神情。

劉志安說明,城市中的街燈、LED廣告看板、露天運動場的強光和工廠的照明等等,都是星空消失的有關因素。他表示,保護星空要做的並不單純是減少街上的照明,而是減少多餘的「向上光線」。保護星空,只需要幾個簡單的舉動(如下圖)。對於光照,人們普遍認為街燈是夜間的安全保障,天黑後在台灣無論大街小巷都不乏照明。但劉志安指出,治安與照明沒有絕對的關聯,例如行車時,過亮的燈亦有造成光線死角的可能性。

製圖/盧玟伶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不少國家地區的星空保護已有的傑出成果。紐西蘭的特卡波小鎮是首個成功向聯合國文教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其星空申請為「國際星空自然保護區」的地方。小鎮希望藉由此舉,讓更多人知道擁有清澈星空對人類的重要性,此外也推動了該地觀光產業的發展。在亞洲,韓國的英陽郡螢火蟲生態公園及日本石垣國立公園,也接連獲得由世界各國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暗空協會(International Dark-Sky Association , IDA)的認證,成為吸引許多人遊覽的觀光勝地。

近年來,我國的合歡山也正在爭取獲得國際暗空協會的認證。合歡山觀星的清境觀光協會、天文愛好者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合作,共同成立了保護星空的環保組織「南投暗空聯盟」。劉志安表示,設立一個星空保護區需要的並非一筆巨大的資金,需要的是系統性地管理照明設備,有了系統的管理,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希望未來有一天,台灣人的下一代人也能躺在草坪上一睹銀河的燦爛,不讓星空成為消失的傳說。

夏季大三角與銀河。照片提供/台北市天文協會常務理事劉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