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館傳承文化 營運挑戰待解

記者 林柏維、羅沁然/採訪報導 雲林是臺灣布袋戲的故鄉,這項風行百年的傳統表演藝術,在眾多在地藝師、劇團努力之下,不斷地與時俱進,館內擺放的戲偶與文物,象徵著歷史的痕跡,也期許參觀者對雲林地區發揚布袋戲文化有進一步認識,不過,這樣的傳統文化重鎮,卻面臨著經營的困難。

防災結合自然資源 霞雲守護泰雅家園

記者 陳怡潔、黃毓晴/採訪報導 桃園市復興區霞雲國小,是一所充滿泰雅族文化的學校,學生多為泰雅族後代,課程融合部落傳統技能,讓孩子在學習中傳承文化。因為學校位於山區,地震與土石流頻繁,學校被列為特色防災學校,將防災知識融入課程與生活。孩子們不僅學會應對災害,更體會守護家園的重要性,未來也希望帶動社區,共同提升防災意識,傳承泰雅族精神。

傳統工藝創新轉型 茄芷袋玩轉時尚

記者 李允薰 、陳飛揚 、徐藝寧/採訪報導 台灣傳統手工藝面臨現代化衝擊,多數產業紛紛轉型,透過創意和品牌策略重獲新生。其中,茄芷袋憑藉復古、懷舊及其循環利用性的特質,成為傳統工藝在地創新與全球化市場結合的典範。不僅帶領遊客穿越時光隧道,親身感受傳統工藝的無窮魅力,更將環保理念與文化精髓緊密交織,重燃台灣傳統工藝的生命力。

宜蘭鄂王社區沒落 青年返鄉再造舊城風華

位於宜蘭車站附近的鄂王社區,是由許多傳統工匠所組成的聚落,在這小小的社區內,承載著當地數百年的文化,但隨著時代變遷,年輕人口外移,傳統產業逐漸沒落,因此當地有一群熱情居民成立「鄂王社區發展協會」,積極推動當地文化復興也結合環境教育,希望能將珍貴的文化資產保留下來。

傳承母語文化 馬來語在台發展之路

台灣於2019年8月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將印尼語、越南語、泰語、馬來語、菲律賓語、柬埔寨語及緬甸語列為小學必選課程。與其他六種語言不同的是,教馬來語的教學支援人員(簡稱教支人員)多數為本身母語不是馬來語的馬來西亞華人,卻依然肩負起教導馬來語、推廣馬來西亞文化的重任。 

【攝影報導】「澳」骨藝術家林發權 傳承釉上彩瓷

以加工出口陶瓷聞名的新北市鶯歌區,受到東南亞地區發展影響,加工出口的市場萎縮,因此商家近年結合DIY手拉坏、捏陶等手作課程,逐漸轉型成假日時的休閒好去處。在鶯歌深耕超過三十年的彩繪陶瓷藝術家林發權,2020年也開設彩繪陶瓷教室,讓民眾可以體驗彩繪陶瓷的樂趣。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