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台灣第一 傳承文化藝術
曾經在台灣紅極一時的布袋戲,它的形式從廟口表演演變到售票演出,最後甚至進軍到電視圈。如今,這項表演藝術卻逐漸式微,各個劇團不得不進行轉型,在傳統與轉型的僵持之下,找尋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曾經在台灣紅極一時的布袋戲,它的形式從廟口表演演變到售票演出,最後甚至進軍到電視圈。如今,這項表演藝術卻逐漸式微,各個劇團不得不進行轉型,在傳統與轉型的僵持之下,找尋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竹材的應用多元,不僅可運用於綠建築材料,亦可用於加工材料當中。竹子對於泰雅族人而言,從生活起居的器具到部落風俗,更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隨著青壯人口外移,部落傳統文化面臨斷層,延續與傳承泰雅竹文化,實為當務之急。
南投縣喜裂克文化藝術團團長─劉文凱,來自於傳說中泰雅族的發源地南投縣仁愛鄉瑞岩部落,對於傳承文化有任重道遠的使命感,長期耕耘於原住民傳統歌舞,並利用傳統打擊樂器,結合現代音樂元素,帶領一批年輕原住民青年在這塊土地上舞出屬於自己的生命力。
位於宜蘭車站附近的鄂王社區,是由許多傳統工匠所組成的聚落,在這小小的社區內,承載著當地數百年的文化,但隨著時代變遷,年輕人口外移,傳統產業逐漸沒落,因此當地有一群熱情居民成立「鄂王社區發展協會」,積極推動當地文化復興也結合環境教育,希望能將珍貴的文化資產保留下來。
筆墨紙硯是書法的必備工具,其中墨色的濃淡又能使作品呈現不同韻味。為堅持傳統工藝,存續手作墨條技術,全台碩果僅存的手工製墨廠,透過流行元素改良產品,力求產業轉型,盼以超越墨條刻板印象。
隨著現代科技興起,傳統中藥產業逐漸沒落。在台經營中藥事業的陳清紐,因為發現大眾對中藥仍有許多偏見,因此他抱持教育與傳承的初心,將中藥行轉型成複合式的互動體驗空間,讓民眾以現代方式接觸中藥文化。
台灣於2019年8月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將印尼語、越南語、泰語、馬來語、菲律賓語、柬埔寨語及緬甸語列為小學必選課程。與其他六種語言不同的是,教馬來語的教學支援人員(簡稱教支人員)多數為本身母語不是馬來語的馬來西亞華人,卻依然肩負起教導馬來語、推廣馬來西亞文化的重任。
位於台灣東北角的馬崗、卯澳漁村,因經濟發達和人口外移造成在地高齡化的現象,特有的海女文化也隨之沒落,民間團隊的出現為原本黯淡的小村點亮無限光明,共同努力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以加工出口陶瓷聞名的新北市鶯歌區,受到東南亞地區發展影響,加工出口的市場萎縮,因此商家近年結合DIY手拉坏、捏陶等手作課程,逐漸轉型成假日時的休閒好去處。在鶯歌深耕超過三十年的彩繪陶瓷藝術家林發權,2020年也開設彩繪陶瓷教室,讓民眾可以體驗彩繪陶瓷的樂趣。
新北市觀光旅遊局透過結合燈光藝術與傳統工藝打造「藝術臉譜」燈組,在不違背角色初衷的前提下,採用「八家將」和「官將首」的臉譜基本元素做延伸,運用視覺藝術的手法轉化呈現,吸引民眾的目光,希望可以藉由現代藝術傳遞傳統文化價值,讓民眾更加了解台灣家將文化,
台灣原住民有許多的傳統祭典,其中排灣族與魯凱族在祭典及婚禮上,都會身穿傳統服飾,佩掛琉璃珠。現今,古老琉璃珠大多已失傳,為了傳承,部落工藝師利用新燒製的方式,將排灣魯凱琉璃珠文化圖騰重現,延續原民藝術。
2017年,教育部國教署試行「原住民族語老師支援專職化政策」,提升族語老師的專業能力,2018年啟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原住民族語老師資格及聘用辦法」政策,不僅讓族語老師薪資固定,也保障原民學生母語受教權。
動物權利近年來逐漸受到人們重視。日前法羅群島的大規模獵鯨事件,使原住民狩獵與動物保護間的衝突成為熱議。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