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館傳承文化 營運挑戰待解
記者 林柏維、羅沁然/採訪報導 雲林是臺灣布袋戲的故鄉,這項風行百年的傳統表演藝術,在眾多在地藝師、劇團努力之下,不斷地與時俱進,館內擺放的戲偶與文物,象徵著歷史的痕跡,也期許參觀者對雲林地區發揚布袋戲文化有進一步認識,不過,這樣的傳統文化重鎮,卻面臨著經營的困難。
記者 林柏維、羅沁然/採訪報導 雲林是臺灣布袋戲的故鄉,這項風行百年的傳統表演藝術,在眾多在地藝師、劇團努力之下,不斷地與時俱進,館內擺放的戲偶與文物,象徵著歷史的痕跡,也期許參觀者對雲林地區發揚布袋戲文化有進一步認識,不過,這樣的傳統文化重鎮,卻面臨著經營的困難。
曾經在台灣紅極一時的布袋戲,它的形式從廟口表演演變到售票演出,最後甚至進軍到電視圈。如今,這項表演藝術卻逐漸式微,各個劇團不得不進行轉型,在傳統與轉型的僵持之下,找尋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記者 陳怡潔、黃毓晴/採訪報導 桃園市復興區霞雲國小,是一所充滿泰雅族文化的學校,學生多為泰雅族後代,課程融合部落傳統技能,讓孩子在學習中傳承文化。因為學校位於山區,地震與土石流頻繁,學校被列為特色防災學校,將防災知識融入課程與生活。孩子們不僅學會應對災害,更體會守護家園的重要性,未來也希望帶動社區,共同提升防災意識,傳承泰雅族精神。
記者 李允薰 、陳飛揚 、徐藝寧/採訪報導 台灣傳統手工藝面臨現代化衝擊,多數產業紛紛轉型,透過創意和品牌策略重獲新生。其中,茄芷袋憑藉復古、懷舊及其循環利用性的特質,成為傳統工藝在地創新與全球化市場結合的典範。不僅帶領遊客穿越時光隧道,親身感受傳統工藝的無窮魅力,更將環保理念與文化精髓緊密交織,重燃台灣傳統工藝的生命力。
竹材的應用多元,不僅可運用於綠建築材料,亦可用於加工材料當中。竹子對於泰雅族人而言,從生活起居的器具到部落風俗,更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隨著青壯人口外移,部落傳統文化面臨斷層,延續與傳承泰雅竹文化,實為當務之急。
南投縣喜裂克文化藝術團團長─劉文凱,來自於傳說中泰雅族的發源地南投縣仁愛鄉瑞岩部落,對於傳承文化有任重道遠的使命感,長期耕耘於原住民傳統歌舞,並利用傳統打擊樂器,結合現代音樂元素,帶領一批年輕原住民青年在這塊土地上舞出屬於自己的生命力。
位於宜蘭車站附近的鄂王社區,是由許多傳統工匠所組成的聚落,在這小小的社區內,承載著當地數百年的文化,但隨著時代變遷,年輕人口外移,傳統產業逐漸沒落,因此當地有一群熱情居民成立「鄂王社區發展協會」,積極推動當地文化復興也結合環境教育,希望能將珍貴的文化資產保留下來。
筆墨紙硯是書法的必備工具,其中墨色的濃淡又能使作品呈現不同韻味。為堅持傳統工藝,存續手作墨條技術,全台碩果僅存的手工製墨廠,透過流行元素改良產品,力求產業轉型,盼以超越墨條刻板印象。
隨著現代科技興起,傳統中藥產業逐漸沒落。在台經營中藥事業的陳清紐,因為發現大眾對中藥仍有許多偏見,因此他抱持教育與傳承的初心,將中藥行轉型成複合式的互動體驗空間,讓民眾以現代方式接觸中藥文化。
台灣於2019年8月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將印尼語、越南語、泰語、馬來語、菲律賓語、柬埔寨語及緬甸語列為小學必選課程。與其他六種語言不同的是,教馬來語的教學支援人員(簡稱教支人員)多數為本身母語不是馬來語的馬來西亞華人,卻依然肩負起教導馬來語、推廣馬來西亞文化的重任。
位於台灣東北角的馬崗、卯澳漁村,因經濟發達和人口外移造成在地高齡化的現象,特有的海女文化也隨之沒落,民間團隊的出現為原本黯淡的小村點亮無限光明,共同努力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以加工出口陶瓷聞名的新北市鶯歌區,受到東南亞地區發展影響,加工出口的市場萎縮,因此商家近年結合DIY手拉坏、捏陶等手作課程,逐漸轉型成假日時的休閒好去處。在鶯歌深耕超過三十年的彩繪陶瓷藝術家林發權,2020年也開設彩繪陶瓷教室,讓民眾可以體驗彩繪陶瓷的樂趣。
新北市觀光旅遊局透過結合燈光藝術與傳統工藝打造「藝術臉譜」燈組,在不違背角色初衷的前提下,採用「八家將」和「官將首」的臉譜基本元素做延伸,運用視覺藝術的手法轉化呈現,吸引民眾的目光,希望可以藉由現代藝術傳遞傳統文化價值,讓民眾更加了解台灣家將文化,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