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樹亦友亦敵 樹權與人命取捨難衡量
記者 蔡翌暄、林芷君、李宜姗/採訪報導 行道樹遮蔭、調節氣溫的功能為都市居民不可或缺的好友,然而行道樹倒塌事件 […]
記者 蔡翌暄、林芷君、李宜姗/採訪報導 行道樹遮蔭、調節氣溫的功能為都市居民不可或缺的好友,然而行道樹倒塌事件 […]
記者 周孫磊、滕健齊 、陳雋尊/採訪報導 每天下午四時放學後,許多同學們紛紛進入人本基金會三重青少年基地,來自 […]
記者 蕭舒云、方姿婷、林欣愉/採訪報導 近來永續觀念逐漸於人們心中發酵,與環境共存、與生物共生的裝置隨之誕生,人們開始應用生物共生關係製造商機。除曾掀起熱潮的魚菜共生外,蚓菜共生因適合融入食農教育,備受政府及學校關注,相關裝置及技術的進步,使其商業化的可能性與環保效益成為焦點。
記者 陳韻安、陳鏡媄、陳欣瑜/採訪報導 台灣的寄養體系正面臨高齡化,年輕人參與意願下降,使得寄養資源匱乏,而青少年從寄養家庭或安置機構過渡到獨立生活時,將面臨許多挑戰,政府與社福機構提供的支持可成為他們穩定生活的重要依靠。此外,志工的陪伴在育幼院孩子的情感發展上扮演關鍵角色,但志工資源有限,物資捐贈雖然普遍,卻無法取代長期陪伴的力量。
記者 鄭安琪、陳昭慈、游佳穎/採訪報導 台灣隨處可見的檳榔,在原住民文化中象徵祝福的寓意,卻因為破壞水土保持, […]
記者 蔡依芸/採訪報導 炎炎夏日,現今人們多會選擇躲在室內、吹著冷氣,苗栗縣苑裡鎮的居民們,對抗炎熱氣候的方法 […]
記者 周孫磊、滕健齊、陳雋尊/採訪報導 照服員細心協助長者進入活動中心,替長輩們進行血壓血氧的身體檢查,這樣的 […]
記者 黃湘芸、簡佳恩/採訪報導 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越來越多青少年沉浸在虛擬網路世界中。在大量接觸被修飾過的圖像後,青少年容易對自身容貌產生焦慮。而在社群平台演算法機制的影響下,使青少年的焦慮感加劇,進而影響其自我認同。為有效克服容貌焦慮,學校、家庭與社會資源的協助至關重要。
記者 吳齊桀、林長岳、林怡嘉/採訪報導 台灣有一群擁抱「美麗遺憾」的運動員,即使身心有所障礙,仍積極爭取為國爭光的機會,但選手們得到的關注和資源仍遠不符期待。近年在政府與民間的努力下,針對分級制度建立、身障選手復建資金短缺、身心障礙訓練場館不足等問題,逐一改善解決,期盼能增進身障運動者各項資源,為身障者提供更好的體育環境,以達運動平權之目標。
記者 潘廷昱、陳品霖/採訪報導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面臨健康風險,保險成為重要的經濟保障。介紹失能險與長期照顧 […]
記者 張寀煊、蔡佳燕/採訪報導 說到老年人,你有多久沒有陪伴身邊的長輩了呢?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對於陪 […]
記者 尤帷純、王鈞志/採訪報導 「高齡化社會」已成為臺灣人口結構中的常態,這對於嘉義縣東石鄉的塭仔社區來說,感 […]
維護平等參與社會的《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自通過後從未修正,攸關身障者就業、無障礙等問題仍存在。身障團體認為法令應與時俱進,希望政府能重視弱勢權益,傾聽障礙者需求,才能消除阻礙、實現平等。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