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即汙染 微纖維藏汙水成隱患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調查指出,平均洗一次衣服會釋放70萬根微纖維隨著下水道流入海洋。海洋內30%的汙染來自微塑膠,其中35%來自人造纖維。進入海洋的微纖維被生物誤食後,最終將經由食物鏈回到人體,形成惡性循環。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調查指出,平均洗一次衣服會釋放70萬根微纖維隨著下水道流入海洋。海洋內30%的汙染來自微塑膠,其中35%來自人造纖維。進入海洋的微纖維被生物誤食後,最終將經由食物鏈回到人體,形成惡性循環。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今(2020)年10月18日彰化縣大城鄉台西村海岸舉行淨灘活動,為全台首創潮間帶垃圾攔截收集行動,一共清出高達901.7公斤的垃圾,重現大城海岸潮間帶乾淨的模樣。
今年(2020)起,澳洲數群鯨魚擱淺,少部分搶救後重回大海,卻仍有數百隻鯨魚陳屍於淺海域,鯨魚死後的屍體本是滋養海洋生態的寶物,但在陸地上死亡的鯨魚若處理不及,對環境生態與沿海安全造成影響。
自新冠疫情爆發,導致暑假開始的報復性旅遊。自那時起,媒體便開始報導大量的垃圾廢棄,但偏偏小琉球的垃圾問題卻被遺忘,探討其觀光跟垃圾的關係,及行政單位處理的方式等等,是否一直被遺忘還是難以解決。
根據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數據資料顯示,從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全台海洋廢棄物清除量已高達160萬個,顯現出海洋垃圾問題迫在眉睫。為了更有效解決大海及港灣內的垃圾,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成立「台灣湛藍海洋聯盟」新創團隊,研發掃海機器人「湛鬥機」,來清除海港垃圾。
近年來鯨豚擱淺數量逐漸增加,海洋動物的保育和救援工作刻不容緩,台灣各地的鯨豚相關協會也致力於推廣海洋教育和鯨豚友善等相關活動,希望讓更多台灣民眾了解大海和海洋動物。
聯合國統計,每分鐘都有800萬噸的塑膠垃圾進入海洋,造成嚴重海洋污染,而政府也從2018年開始擴大限塑政策,希望能改善塑膠垃圾的數量。不過,仍有許多「看不見的」塑膠微粒污染,藏身在海洋及日常生活,最終更會透過食物鏈循環回到人體。
台灣養殖漁業主要分為內陸養殖魚塭、海面養殖及箱網養殖,雖然台灣現下市場仍以捕撈漁業為主,但為維護海洋資源永續利用,養殖漁業成為未來重點產業。養殖漁業衍伸的環境問題也成當務之急,其中包括廢棄物及塑膠微粒的產生、海洋優養化等,因此在漁業發展與環境友善間取得平衡,已成各界共同努力之首要目標。
放生活動旨在倡導不殺生,解放生命,讓生命自由、平安,得以延續,但不當放生行為有可能演變成「放死」。近幾次的宗教團體放生活動中,由於缺乏對放生生物的生態知識,放錯物種,掀起動保人士的強烈反彈。
桃園藻礁地形由北邊大園區竹圍漁港,到南端新屋區的永安漁港,綿延海岸線長約27公里長,為全台藻礁生態系聚寶盆。面對爭吵數十年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簡稱觀塘第三接收站)設置問題,天然氣供應需求與藻礁保育議題兩者間權衡,仍有待政府與民間共同調節。
台灣是一個海島,全世界的海島,只有台灣是實行「海禁」的,幾十年來的「疏海教育」,使得民眾對海對著畏懼而不敢親近,而社會上有許多團體期望可以治愈台灣人的「疏海」轉變為「親海」。
從迪士尼動畫小美人魚,到韓劇以人魚為主題發想的愛情故事,人魚淒美動人的傳說深植人心,但人魚可不只活在傳說中,台灣就有一間專門在培訓人魚的「人魚學院」。
本集精彩內容:1.汰換二行程 2.電子發票 3.海洋保育 4.貓纜銅板價 5.動物園ivoting 6.夾娃娃機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