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展法新上路 動物福祉成關鍵

記者 方姿婷、林欣愉、蕭舒云/採訪報導 新版《動物展演管理辦法》於今(2024)年7月正式上路,導致傳統娛樂性質的鯨豚秀即將成為歷史或轉型,除對業者產生巨大衝擊外,動保團體及學者亦擔憂,經營困難獲利不易,恐將導致展演動物福祉隨之下降;而在台盛行的寵物餐廳雖未納管,惟仍需注意業者的管理與經營方式,以及是否虐待動物或透過動物營利。

寄養家庭高齡化 兒童安置需求上升

記者 陳韻安、陳鏡媄、陳欣瑜/採訪報導 台灣的寄養體系正面臨高齡化,年輕人參與意願下降,使得寄養資源匱乏,而青少年從寄養家庭或安置機構過渡到獨立生活時,將面臨許多挑戰,政府與社福機構提供的支持可成為他們穩定生活的重要依靠。此外,志工的陪伴在育幼院孩子的情感發展上扮演關鍵角色,但志工資源有限,物資捐贈雖然普遍,卻無法取代長期陪伴的力量。

十年無法正名 被政府遺忘的海岸濕地

彰化海岸濕地(以下簡稱海岸濕地)坐擁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在2009年更被內政部營建署評選為國際級海岸濕地,2015年⟪濕地保育法⟫通過後,該法確定了台灣濕地保育的規範與精神,然而本該受到該法保護的海岸濕地,卻先後遇上石化開發案與綠電業者進駐,導致這塊土地「重要濕地」的法定身分至今懸而未決,。在沒有相關法規的保障下,海岸溼地的生態與周遭居民的生活受風機影響甚遠,相關學者與立委皆呼籲,應暫緩該地的綠能開發計劃,重新評估當地的狀況,為生態與綠能開發找出雙贏方案。

地熱再生能源  宜蘭仁澤廠年發電470萬度

政府推動2050淨零排放政策,能源轉型為一大要點。地熱作為一種乾淨、不汙染的再生能源,是能源轉型中很重要的一環,台灣目前已有四座發電廠正式啟用。根據海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名譽教授李昭興推估,台灣地熱發電潛能約達40GW(4000萬瓩),相當於13座核四廠,且地熱不受天候影響,能24小時不間斷發電。雖然地熱有如此多的優點,為何台灣的地熱發電發展牛步?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台灣在發展地熱發電上所面臨的挑戰。

再現台灣觀光新亮點 提升國旅競爭力

國人一向熱衷旅行,然統計顯示國外旅遊人數卻遠高於國內,顯見對民眾而言,本地旅遊相較於出國吸引力著實不足。專家指出,面對旅遊業競爭日趨激烈,若國內旅遊成本高卻得不到相應的品質,勢必面臨困境。台灣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未來應加強觀光建設,妥善規劃地方旅遊特色,盼能留住國人,進而吸引外國旅客。

智慧加持改頭換面 豬舍擺脫髒臭雜亂

豬隻被馴化已久,自古以來即為常見家畜,與人類關係密切,但多數人仍對豬圈存在惡臭、環境髒亂的刻板印象,隨著時代變遷,都市林立人口愈發密集之下,豬隻的飼養環境勢需改善。搭配智慧化系統的豬舍,不僅得以洗刷豬隻產業「臭名」,在環境保護上也能有所成效,同時帶動我國畜牧產業未來朝向精準發展的可行性。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