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無法正名 被政府遺忘的海岸濕地

彰化海岸濕地(以下簡稱海岸濕地)坐擁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在2009年更被內政部營建署評選為國際級海岸濕地,2015年⟪濕地保育法⟫通過後,該法確定了台灣濕地保育的規範與精神,然而本該受到該法保護的海岸濕地,卻先後遇上石化開發案與綠電業者進駐,導致這塊土地「重要濕地」的法定身分至今懸而未決,。在沒有相關法規的保障下,海岸溼地的生態與周遭居民的生活受風機影響甚遠,相關學者與立委皆呼籲,應暫緩該地的綠能開發計劃,重新評估當地的狀況,為生態與綠能開發找出雙贏方案。

地熱再生能源  宜蘭仁澤廠年發電470萬度

政府推動2050淨零排放政策,能源轉型為一大要點。地熱作為一種乾淨、不汙染的再生能源,是能源轉型中很重要的一環,台灣目前已有四座發電廠正式啟用。根據海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名譽教授李昭興推估,台灣地熱發電潛能約達40GW(4000萬瓩),相當於13座核四廠,且地熱不受天候影響,能24小時不間斷發電。雖然地熱有如此多的優點,為何台灣的地熱發電發展牛步?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台灣在發展地熱發電上所面臨的挑戰。

再現台灣觀光新亮點 提升國旅競爭力

國人一向熱衷旅行,然統計顯示國外旅遊人數卻遠高於國內,顯見對民眾而言,本地旅遊相較於出國吸引力著實不足。專家指出,面對旅遊業競爭日趨激烈,若國內旅遊成本高卻得不到相應的品質,勢必面臨困境。台灣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未來應加強觀光建設,妥善規劃地方旅遊特色,盼能留住國人,進而吸引外國旅客。

智慧加持改頭換面 豬舍擺脫髒臭雜亂

豬隻被馴化已久,自古以來即為常見家畜,與人類關係密切,但多數人仍對豬圈存在惡臭、環境髒亂的刻板印象,隨著時代變遷,都市林立人口愈發密集之下,豬隻的飼養環境勢需改善。搭配智慧化系統的豬舍,不僅得以洗刷豬隻產業「臭名」,在環境保護上也能有所成效,同時帶動我國畜牧產業未來朝向精準發展的可行性。 

被忽視的健康殺手 PFAS難分解罹病風險高

PFAS全名為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日常雜物、食物包裝紙、甚至化妝品都含有此種化學物質。研究已證實人類接觸PFAS可能導致疾病,但它在生活中卻隨處可見,亦容易經由食物攝取進入體內,而我國現行法規仍無法完全禁用,因此環保團體與相關單位正積極努力推動禁令,期能引起重視,進而維護公眾健康,兼顧節能與環保要求。

大白鯧在哪兒? 全球漁業資源拉警報

「吃魚」在海洋立國的台灣可謂稀鬆平常,其中尤以白鯧魚肉質細緻,口感綿密,廣受民眾喜愛,更是逢年過節餐桌上的常客。然而,據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顯示,近十年台灣漁業總產量持續縮減,自2014年的140萬公噸下滑至2022年的87萬公噸。專家指出,其涉及氣候變遷、魚群變化、人為過度捕撈等因素,面對生態瀕危,當前必須制定完備漁業法規,推廣民眾正確食魚觀念,方能維繫海洋資源永續。

無漁以保未來有魚 護生放流與海共生

「一午二鯧三嘉​​鱲​​」其中過年家家必備的節慶魚「嘉​​鱲​​」因過度捕撈竟銳減,且不只嘉​​鱲,台灣近海魚種都在慢慢變少。​​台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為復育海洋,舉辦多起護生放流活動。但除放流活動外,民眾更應從生活做起,吃對魚、吃好魚,才能年年有魚。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