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農村在地教育 蜜蜂哥哥的洄游之路
學甲人陳胤丰有感於故鄉人口流失困境,急流勇退返鄉打造出具教育、文化意義的鼎農村實驗教育基地,化身成小朋友的蜜蜂哥哥,結合攀樹、修樹課程,並積極邀請外地青年參與學甲區上白礁祭典,徹底融入當地生活,挖掘風俗習慣,發展鼎農村獨有特色。
完整內文學甲人陳胤丰有感於故鄉人口流失困境,急流勇退返鄉打造出具教育、文化意義的鼎農村實驗教育基地,化身成小朋友的蜜蜂哥哥,結合攀樹、修樹課程,並積極邀請外地青年參與學甲區上白礁祭典,徹底融入當地生活,挖掘風俗習慣,發展鼎農村獨有特色。
完整內文近年來,食農教育受到大眾關注,宜蘭在地青年方子維發起「來宜蘭迺菜市場」,推動市場走讀,以「一邊玩一邊學」的模式帶學員認識菜市場,也與在地學校合作,讓學生了解完整的農事生產,發展簡單的耕食能力。
完整內文新北市政府農業局為推廣北海岸在地農創產業,於2021年9月推出「新北農創e遊券」,邀請12家農場合作,安排各類型體驗遊程。農業局農牧經營科技士陳思婷評估,票券至少會爲地方帶來超過四到五倍的經濟效益。
完整內文在花蓮有「野菜教母」之稱的吳雪月,與花蓮縣政府合作成立「原住民族野菜學校」,盼藉由推動保種工作以及食農教育,傳承野菜文化、推廣慢食。而同樣致力於推廣慢食運動的「臺東慢食節」,邀請在地職人,分享傳統文化的飲食智慧。
完整內文大自然最強清道夫「黑水虻」完全不挑食,能將廚餘分解為有機培養土,不僅能種植花卉,幼蟲更可以當作雞、鵪鶉以及原生溪魚的飼料,用途相當廣泛,各地方政府以及民間業者積極想要投入,黑水虻將成為下一個對人類最有用的昆蟲。
完整內文你還置身事外嗎?臺灣從幼兒園到大學,甚至是民間團體,都相當關注食安與食物的環保永續。食農永續教育在忙碌的現代人生活下,逐漸成為人人須知的課題。食安風暴興起後,許多人更重視食物的來源與產地。
完整內文飲食均衡及健康教育對發育中的學童而言尤其重要,不料台灣學校營養午餐制度卻暗藏著許多隱憂。台灣現行學校營養午餐相關規定散見在各法源內,因沒有專法統一規範進而延伸出許多問題。
完整內文食農教育,結合飲食與農業教育的理念,利用校園環境種植食物,不僅增添綠意還能降溫。在台北市健康國小的綠屋頂春耕活動,學童們做中學、動手做, 透過耕種認識食物,這樣共耕、共食的概念,正是食農教育。
完整內文一片小小的稻田能有千萬個故事,這個以越光米聞名的小鎮正在努力,要讓自家的特色發揚光大。「乖乖稻田」在經過各式風災後,多虧有斗南鎮農會的一群無名英雄默默守護,才能在今日對著世界綻放美麗。
完整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