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謝承晏、蔡佳妍/採訪報導
辦桌文化在台灣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清朝。隨著歷史沿革發展出融合福建菜系、日本殖民影響以及外省菜系的多元菜色,也衍生出請脫衣女郎熱絡氣氛的特色表演,充分展現了台灣人的好客天性。婚喪喜慶等重要時刻,邀請親朋好友及鄰里前來一同慶祝,在許多長輩心中,山珍海味也比不上這樣道地的人情味。
隨著現代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宴客多半在裝潢精緻的餐廳裡頭,辦桌師傅錢世秋的太太、也身兼小工的王詩蕙透露:「相比起餐廳,辦桌的確沒有華麗的裝潢,但也是如此更能將消費者的每一分預算運用在食材上,確保顧客的每一口都是鮮美的佳餚。」捨棄花俏的外表,師傅們維護的是傳統的好味道。
受到前陣子全台升級三級警戒影響,政府頒布禁令使得辦桌業者的生意更是雪上加霜,本就不多的接單數更是直線下滑,辦桌師傅錢世秋說:「疫情前平均量的話一個月可以接到兩百或以上,疫情蔓延後一個月剩下頂多五十桌。」如此大的差距讓年輕一輩的學徒紛紛跳槽,此番情境也讓錢世秋直嘆:「這個行業真的沒落了啦!」
辦桌文化處在現代及傳統文化更迭之時,即使許多年輕族群選擇捨棄此種質樸的宴客方式,仍有不少鄉親朋友留戀這樣的古早味,以行動支持傳統精粹,對他們來說,辦桌吃的不僅僅是珍饈美饌,更是人與人之間親切的交流與歸屬感,辦桌美食飄香的味道是屬於眾人的感情更是屬於在地的人情味。
從電影《飲食男女》再到《總鋪師》所講的都是以一道道佳餚連結眾人之間的感情,食的文化在華人社會尤為引人關切,辦桌文化如何傳承下去,還得仰賴師傅的堅持以及客人的捧場,才能讓流水席這項舌尖上的文化奔流不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