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盧品曄、陳昭維、吳凱西/採訪報導
地方創生精神與大學社會責任(以下簡稱USR)已成趨勢,台灣各大專校院無不竭力投入計畫,甚至跨校結盟共同發展。然而,這類訊息通常藉主流媒體報導傳散,大學社會責任實踐過程中,校園新聞媒體往往位居邊緣。
資料來源/行政院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 |
校內經驗有助接軌產業
校園新聞媒體存在目的之一,即為培育學生實業接軌力。銘傳大學新聞系主任孔令信認為,台灣各校普遍在這方面做得很好。然而,前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總部法務處經理田炎欣認為,產製速度、守門人關卡、軟硬體設備及經費等,都是業界媒體與校園媒體之間顯而易見的差異。
田炎欣指出,學生進入新聞產業後會面臨的困難有三。首先,大學設備器材汰換速度不如新聞產業,新鮮人入行後往往需要重新適應學習;其次,媒體中組織化管理模式和團隊利益為優先的原則,使學生感到不習慣;最後,大學課程內容若僅停留在舊時代,則無法貼近產業需求。
田炎欣不否認,擁有校內媒體實習經驗的學生能更順利接軌產業,且領導及配合能力較無相關經驗者更強。然而,他建議新聞專業師生皆須了解媒體潮流和產業需求,以做出相應準備。同時,也應具備各領域基礎科學知識。TVBS記者許祐祥則強調,電視台重視影音敘事,應培養多媒體配合力、充分與夥伴溝通,以避免產出「圖文不符」內容。
被問及業界與校園媒體之間種種差異,是否反映新聞產學界嚴重脫鉤?公共電視新聞部經理蘇啟禎表示不贊同,他認為兩者朝相同目標前進,校園媒體總盡可能模仿實業狀況規劃;而學術理論進入業界雖面臨考驗,但對業界實務確有幫助,兩造應持續交流。
《文化一周》總編輯徐建峰認為,校內媒體實習令其得以體驗進入新聞產業會面臨的困難。銘傳大學《銘報》主編陳瑀倫亦表示,走出校園採訪讓他認識許多人、增廣見聞,由此可見大學媒體實習對於培養學生新聞專業能力仍舉足輕重。
協調共識與專業 師生齊心努力目標
台灣大多數校園新聞媒體皆與學分或實習等系統化制度綑綁。種種規範極有可能限縮學生選擇議題或報導方式的自由。專業度和自由度間的平衡點,需要了解各校同時達成此二目標的策略。
在固定的框架下,給學生最多的實習選擇是首要關鍵。國立政治大學《大學報》指導老師林怡潔說明,新聞系的學生可選擇修讀資訊或媒體文化學程,若選擇前者,才強制加入《大學報》團隊。文化大學《文化一周》指導老師羅彥傑認為,校園報實習配合學分是必要的,否則投入製作的學生會太少,且無校內媒體經驗則與新聞系頭銜名實不符,但他也表示學生在《文化一周》可選擇跑新聞或其他幹部職位。
議題和內容的自由度,亦為學生所在乎。輔仁大學《生命力新聞》指導老師陳順孝強調,協調與共識是新聞團隊核心。曾有學生抱怨其所屬媒體限縮報導必須和社會創新創業相關,為秉持服務學習媒體定位,最後他和學生討論並協調出公益體育的主題,也讓學生自由選擇偏好的媒介呈現報導。
林怡潔表示,自己在《大學報》出刊前連主題都不知道,一直以來都是事後檢討、建議。他呼籲,主管階級的同學需保持彈性,記者才能製作即時性的報導。面對爭議性高如政治類的議題,陳順孝與羅彥傑皆表示,不會特別限制。後者建議,學生在製作相關報導時盡可能納入多方觀點。為保護學生,《文化一周》聘有顧問律師,藉此羅彥傑認為在進入業界前,同學能先適應未來可能會面臨的批評或挑戰。
USR計畫 與地方連結
USR的概念對於許多人,包括大學師生,都是新鮮而陌生的項目。政治大學USR實踐辦公室執行長湯京平形容,過去台灣過去設立大專校院設校有如「殖民」,只為吸引各地學子聚集以活絡區域經濟。但平時學生和在地民眾互動卻是零,有如困在象牙塔中。
湯京平指出,直到2013年,人文創新的精神引進台灣,大專學生的創造力因諸多與在地企業合作之產學計畫有了得以發揮的舞台。「大學在國家和市場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了,但我們好像也忽略身處同個社區中的弱勢。」湯京平表示,這想法是由創新潮流轉化為USR的關鍵,而他更喜歡「社會實踐」這個說法所涵蓋的主動性與統合性。
湯京平投入USR已約六年。他覺得,這就像在建立一個生態系,結合學術理論、課程、實作、大學和在地特色而成的計畫,足以令學生為自己的學校感到驕傲。同時將大學學術資源在地化,幫助弱勢族群。孔令信認為,大三學生是USR實踐的主體,累積兩年專業知識後走出校園,方能與地方連結並發揮影響力。
校園媒體關心在地議題
「號召力」也是USR計畫的關鍵之一。湯京平認為,口碑的建立十分重要。為此,雖然面對批評需要忍氣吞聲,以避免得罪計畫相關人士或損其利益,但他相信好故事能轉化為最有效的宣傳,而各個媒體會選擇由不同的角度或觀點切入。其中,校園新聞媒體能夠挑起以校內學生為主的閱聽人對於USR計畫的興趣。
陳順孝指出,請業界媒體宣傳USR計畫可能要付出金錢;相反地,校園新聞媒體以非以營利為目的,不僅免費,無對價關係的情況下,報導中呈現的計畫往往更真實。羅彥傑認為,校園媒體關心在地議題,剛好可補強主流媒體不足之處。
實驗與磨合 積沙成塔
林怡潔表示,近期在學生在近期的推廣下逐漸理解USR,並在不知不覺中產出約三十則含有其精神、且深具亮眼新聞點的報導,未來更預計歸納成為專欄。羅彥傑亦分享《文化一周》即將推出在地報導專區以推廣該校綠能創生及社區轉型為主軸的光明頂計畫。他認為,USR與校園新聞媒體的結合,對全台各校來說尚屬試驗階段,因為社會影響力的建構需要重重累積、慢慢深入。三年來,他多以容易得新聞獎為號召,鼓勵學生創作USR相關新聞。
然而,這樣的嘗試不免面臨挑戰。羅彥傑認為,校內新聞媒體規模、社區合作單位和校內推動力尚不足,無法在短時間內令多數人理解USR的價值。林怡潔則發現,每個人對「在地化」定義不盡相同,推動USR精神時可能存在認知差異。孔令信指出,學生、老師及在地力量三方之磨合需要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且校園媒體需保持開放和彈性才得與在地接軌。
儘管校園新聞媒體不如業界擁有諸多資源,但其價值在於學習與嘗試,且校園媒體屬非營利性質,更能堅持經營路線與風格,讓學生能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展現影響力與創造力。若學生把握在校機會,挖掘在地議題,必能提升自我,共同灌溉耕耘媒體園地。
文化大學《文化一周》指導老師羅彥傑談論學生在校實習能得寶貴實質經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