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靖惟、張祐寧/採訪報導
今年3月,本土綜藝天王吳宗憲的一番「憂鬱症不知足」言論,遭許多社會大眾圍剿撻伐,雖後續澄清此番言論是對朋友的關心,仍有許多民眾不領情。
曾經罹患憂鬱症的柯同學駁斥吳宗憲的言論不負責任,並表示,吳宗憲並沒有設身處地為憂鬱症患者著想,這就像你跟癌末患者說這是你的報應一樣。 而憂鬱症的成因真的是因為不知足嗎?事實上,不管是精神科醫生,還是心理諮商師都不這麼認為。
憂鬱症成因複雜 絕非單一因素
憂鬱症是一個多因的疾病,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就指出,憂鬱症絕對不是不知足那麼單純的一個東西就可以解釋,很多人會得憂鬱症是因為外在的環境因素、外面的一些壓力,也可能是因為一些體質因素,包括個人的大腦及遺傳。
若以心理學來解釋憂鬱症成因,則跟童年經驗息息相關,心理諮商師高育仁解釋,若爸爸媽媽沒有讓小孩在12歲以前有安全感、12歲以前的原生家庭是讓小孩不快樂以及小孩的童年經驗是讓他孤單或不快樂的,他的靈魂就容易孤單。
大三的趙同學在高中時因與家人及同學發生不快,憂鬱症悄悄找上她,嚴重時甚至需靠藥物來治療。她表示,當憂鬱症發作的時候,當下的心情就像是和這個世界分別開來一樣,世界運轉,可是你還是停留在原地的感覺。彷彿自己跟這世界不相干,消失了也無所謂。
正確陪伴憂鬱症患者 切記不要說加油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台灣有高達200萬人有憂鬱症症狀,像趙同學這樣的憂鬱症患者不在少數,每個人身邊或多或少都會有憂鬱症患者的朋友,到底該怎麼正確的陪伴憂鬱症患者呢?
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逐年攀升。資料來源/衛福部、製圖/龍俊佑
張家銘建議憂鬱症患者的親屬及朋友可以多與患者接觸,但不要去強迫患者,且切記不要跟憂鬱症患者說加油以及想開一點。
對很多憂鬱症患者而言,當聽到別人跟他說,你就想開一點就好了,反而會讓他們覺得你們好像不了解他的感受,他想要想開一點,但已經沒有辦法了。當憂鬱症患者已經陷入憂鬱,都是負面的情緒跟想法,他需要的是別人理解他的痛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