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薇、鄭妤安、賴禹丞、邱芃睿/採訪報導
七月,韓國政府再度調漲基本時薪及減少工時,總統文在寅的勞動政策中也預告,會在2020年將時薪調高至1萬韓圜。政策一出,正反意見不相上下。一部分的人認為薪資增加快速,將嚴重減少低薪資勞工就業機會;另一部分的人認為時薪提高能成功增加低薪勞工消費力,促進經濟成長,增加就業機會。
自2017年文在寅政府上任後,韓國政府積極推動減少工時與提高基本薪資等相關政策。僱用人數凡超過300以上的企業,工作時數由原本的一週68小時大砍至52小時。基本時薪也從2017年的6470韓圜(相當於台幣140元),2018年的7530韓圜(台幣197元),到今年調漲至8350韓圜,(相當於台幣230元)。政府希望能以此政策帶動就業及刺激消費來挽救經濟頹勢。
韓國政府減工時提高薪資的同步政策,目的是要讓勞工能兼顧工作的本分以及自身的生活。藉著勞工減少工時,迫使企業招聘更多員工,減少韓國失業率。不料此一政策實施至今年4月,就業人口從原先的256萬5千人降至245萬9千人,整整少了10萬6千人。
韓國年輕族群失業率為所有年齡層內最高。資料來源/ Statistia、製圖/龍俊佑
經濟成調漲關鍵
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兼任客座教授彭懷恩表示,工資為生產成本中重要的一環,若工資太高生產成本將大幅提高,而提高的結果會使得廠商較無競爭力。許多人因工作難尋,選擇當派遣工作為職業。
不只韓國,派遣工看似短時間內可以解決就業方面的困難,但就長期而言,派遣工沒有勞保,也無儲蓄,就業門檻又低,對產業升級並無任何幫助可言,並不利於現在的年輕人。
因漲薪資減工時的政策,韓國許多中小型企業正逐步削減人事成本。彭懷恩認為,工資調漲是否會帶來相關的正負面影響,應參照相關競爭國家的最低工資,來確立基本工資有沒有脫離市場太多。而能否調漲基本工資最大的關鍵在國家總體經濟及競爭力。
彭懷恩認為,國家經濟好,資本家願意繼續投資的情況下,接獲訂單多,所需員工的質與量也會跟著提升,漲薪資就成了有利於國家的政策。
反觀,韓國近期因為受中美貿易戰以及日韓貿易戰影響,導致經濟不景氣。若在這樣的情況下還將大幅薪資提高,不久後將會產生副作用。調薪並非不可行,但取決於大環境的好壞。
回看台灣工資爭議
基本工資在台灣也是炙手可熱的話題,在過去三年蔡英文政府任內,曾四度調漲基本工資,但皆採溫和調整的方式。從2016年的每小時120元,到今年的每小時150元,小英政府將於2020年1月1日再度調漲基本薪資至每小時158元,每月基本工資將調整為2萬3800元。
相較於韓國,台灣少有機會一次將基本工資調整10%以上。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表示,台灣每一年的時薪調幅小,調漲基本時薪不會是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至於調幅大的國家反映出的問題則相對明顯。
辛炳隆認為,提高基本工資造成企業生產成本增加而反映在消費價格上是合理的。大家都希望物價不要漲,物價不漲的時候企業為了賺錢,會想盡辦法來壓低成本,而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壓低人事成本。當一些勞動法令修改,讓雇主生產成本提高的時候,應該要適度的反映在物價上,只要注意會不會過度反映即可。
政府政策的推行,是否能與時並進,成為解決國家經濟問題的關鍵。不論在韓國還是台灣,勞資方之間的矛盾本身是立場的表達。在調整的過程中,還需經歷不斷的斡旋及溝通,以及長時間的觀察累積。
韓國派遣工文化
在韓國,剛離開校園的青年從事的第一份工作,多屬於派遣工作而非正職。由於社會新鮮人對任職的領域可能較無豐富的經驗,企業在聘僱人力時就會採取以兩年以下的合約聘用新鮮人的方式,並在這段時間内考核這名受雇者的職能與個人特質是否與此工作契合。
引薦「正職」進入企業就意味著要長期與這名員工合作,是企業組成的一份子,企業的正職員工要保障公司的營運穩定,因此不能隨意予以解聘、裁員。
「過去韓國企業大約有五成的工作機會是派遣工,文在寅上任後目前約占企業人力兩成」,就讀台灣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的韓裔碩士生崔賢旼(최현민)說道。
同時表示他與同齡朋友都很想在韓國企業工作,一開始都會先找簽約一年的派遣工作,不僅跟公司合作能更有彈性,而且未來在找下一份工作時就能寫在履歷上,也相對容易找到企業正職。
崔賢旼坦言,但文在寅上任後改革勞動政策,企業不得不聘用更多的正式職員,導致派遣工的職缺減少,使得年輕人更難在企業找到工作。
這些人人想進入的中型、大型企業,通常都有更好的福利與更優渥的薪資待遇。崔賢旼(최현민)表示,一些大企業起薪就有380萬韓元(約十萬新台幣),一般小型公司則為150萬韓元(約四萬新台幣)到270萬韓元(約七萬新台幣),再加上公司通常有加班的機會,工資加上加班費收入相當可觀。
文在寅上任後,將每週工時上限從原先68小時下修至52小時。對韓國青年而言他們下班後有更多時間去消費或是充實自己,但是對已進入家庭民眾而言卻是不小的經濟負擔。原本的薪資組成是底薪加上加班費,但新政策減少加班時數變向使收入減少,他們不得不在下班後再另外去承攬工作以補貼家用。
勞資間的矛盾危機
對所有勞工而言,最關心的事情就是自己的薪水能否隨著時間成長。以韓國為例,每年年中,韓國最低薪資委員會都會針對基本工資調漲一事召開會議,勞方固然希望薪水能有所調整,但資方卻認為此舉會導致企業的人事成本大幅增加,雙方立場大不同也使得基本工資的調漲之路困難重重。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研究所助研究員賴偉文指出,台灣每年調漲基本工資時之所以會有很大的反彈,原因在於我國的制度是與勞保、健保做連結,因此對於企業而言,雖然從2萬3100元調漲至2萬3800 元只增加了700元,但實際上對每一個員工所雇用的成本卻可能比原先高出17%至18%,因此有些企業會選擇減少雇用員工避免增加人事成本。
賴偉文認為,基本工資是可以調整,但調整幅度很重要,若超過5%甚至是到8%,就會出現如今韓國面臨到的失業率大幅增加的問題,特別是青年方面,失業率屢創新高。
而對於有些企業會趁著基本工資調漲的同時,該企業的產品也會跟著漲價。賴偉文表示,以台灣而言,會因為基本工資受到很大衝擊的正是服務業;製造業由於成本多投資在機器、廠房因此影響相對較小。
台灣大部分的服務業,人事成本就占了公司總成本的六成以上,也就是說一旦調漲基本工資,企業可能會選擇轉嫁部分成本到消費者身上。
至於調漲基本工資有沒有好處,賴偉文認為是有的,除了可能會有部分經濟成長的推力,員工也有個誘因去提升個人的專業能力,他指出過去就曾有文獻證實,調漲基本工資確實對國家的生產力有所幫助。而調漲基本工資的反面影響,則可能表現在企業成本增加、失業以及物價升漲。
辛炳隆則認為,調漲基本工資就企業而言,成本一定會增加,但勞工所得提升時相對也會帶動消費,最後得到回饋的還是企業本身。他也表示,溫和的調漲對基本工資其實不會帶來太大的負面衝擊,重要的還是調整的幅度。
調漲基本工資儼然成為各國都會面臨到的問題,薪資以及工時的調整都須經由多方評估,勞資雙方才有望達到更好的共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