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菜共生循環 打造永續耕作
記者 陳雋尊、李宜姗/採訪報導 「雞菜共生」是一個新形態的有機農業耕作方式。在桃園楊梅有一間有機農場,不只種植 […]
記者 陳雋尊、李宜姗/採訪報導 「雞菜共生」是一個新形態的有機農業耕作方式。在桃園楊梅有一間有機農場,不只種植 […]
記者 劉家伶、林琦芳/採訪報導 一般人眼中的枯枝與落葉,普遍被視為需定期清掃的垃圾,但對於某些人,卻是滋養土地的重要養分。他們從台南的社區綠地出發,發起枝葉園圃計劃,透過一次次行動,傳遞將落葉留給大地的理念。不僅改善土壤健康,更翻轉人們對自然的認知,重新建立人與環境的共生關係。
記者 許為曦、殷翌芹、王怡晴/採訪報導 近年來,在循環經濟與綠色理念推動下,咖啡渣的潛力逐漸受到各界重視,成為 […]
記者 簡敬維、沈雨希/採訪報導 本報導指出台灣旅宿業廢棄肥皂浪費問題,經過中華民國友善再皂協會收集並消毒加工製 […]
記者 林柏維、羅沁然/採訪報導 胡蘿蔔是冬季田間常見的經濟作物,在雲林東勢更發展出規模可觀的有機栽培體系。然而極端氣候頻仍出現,病蟲害問題持續加劇,熟悉的耕作節奏也逐漸被打亂。從友善農法的防治策略,到監測預警與田間管理,不僅是農業技術的試煉,更考驗整個產地的韌性與未來。
記者 林盟真、王莉穎/採訪報導 隨著環保意識提升,循環經濟和永續發展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台北,有一群人選擇用行動實踐這份理念。透過修復舊物和舉辦各式活動,讓環保不只是口號,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態度。走進淨零小屋據點,老物件在巧手下重獲新生,這份溫暖與希望,持續在人與人之間流轉。
記者 賀澤佳、劉佳涵、陳奕諠/採訪報導 全球氣候變遷日漸嚴峻,我國於2021年4月22日正式宣示「2050淨零碳排」目標,並於次年發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細項劃分十二項關鍵戰略來整合跨部會資源,制定行動計畫,將自然碳匯之藍碳列為策略之一。做為地球最大的碳庫,海洋覆蓋約70%的地表面積,儲存和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使藍碳憑藉碳儲存潛力成為焦點。然而,如何有效發揮藍碳潛力,同時兼顧生態保育與永續發展,至今仍面臨艱鉅挑戰。
記者 賀澤佳、劉佳涵、陳奕諠/採訪報導 全球氣候變遷日漸嚴峻,我國於2021年4月22日正式宣示「2050淨零碳排」目標,並於次年發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細項劃分十二項關鍵戰略來整合跨部會資源,制定行動計畫,將自然碳匯之藍碳列為策略之一。做為地球最大的碳庫,海洋覆蓋約70%的地表面積,儲存和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使藍碳憑藉碳儲存潛力成為焦點。然而,如何有效發揮藍碳潛力,同時兼顧生態保育與永續發展,至今仍面臨艱鉅挑戰。
記者 洪靖淳、黃鄒承恩、謝聿勛/採訪報導
記者 李允薰 、陳飛揚 、徐藝寧/採訪報導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大眾逐漸認知綠色旅遊,除經濟發展外,更注重社會責任和環境保護,使當地文化得到保存和傳承。近年觀光產業結合地方創生與綠色經濟,並致力於實現永續發展,憑藉其人文特色、歷史底蘊,串聯區域展現創新活力。而淡蘭古道在綠色旅遊浪潮中,展現經濟與文化交融的潛力,為地方經濟與永續譜寫成功的篇章。
位於高雄的美濃湖,是許多鳥類的棲息地,只是隨著土地開發與環境破壞,物種越來越稀少。為此,美濃湖水雉棲地復育工作者黃淑玫、劉孝伸、野蓮農民以及眾多志工,將台灣二級保育類動物「水雉」從2017年的14隻復育到如今的近70隻。黃淑玫表示,除了復育水雉,更希望將生態恢復到開發前的豐富樣貌,給予下一代健康的自然環境。
台灣曾以農立國,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和都市化進程,整個經濟結構轉型,農業地位逐漸下降。目前,台灣農業面臨著價格不穩定、工資上漲、農戶年齡老化、耕地面積減少、生產報酬低、休耕土地增加、就業人數減少等挑戰,農業轉型勢在必行。近年政府開始提倡農業精緻化和永續發展,引導傳統農業向休閒農業轉型,透過發展休閒農業,農民可以保有現有生產,同時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環境和農家資源,進而減少成本,增加收入,可謂一舉數得。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