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大碳庫 海洋藍碳的永續挑戰
記者 賀澤佳、劉佳涵、陳奕諠/採訪報導 全球氣候變遷日漸嚴峻,我國於2021年4月22日正式宣示「2050淨零碳排」目標,並於次年發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細項劃分十二項關鍵戰略來整合跨部會資源,制定行動計畫,將自然碳匯之藍碳列為策略之一。做為地球最大的碳庫,海洋覆蓋約70%的地表面積,儲存和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使藍碳憑藉碳儲存潛力成為焦點。然而,如何有效發揮藍碳潛力,同時兼顧生態保育與永續發展,至今仍面臨艱鉅挑戰。
記者 賀澤佳、劉佳涵、陳奕諠/採訪報導 全球氣候變遷日漸嚴峻,我國於2021年4月22日正式宣示「2050淨零碳排」目標,並於次年發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細項劃分十二項關鍵戰略來整合跨部會資源,制定行動計畫,將自然碳匯之藍碳列為策略之一。做為地球最大的碳庫,海洋覆蓋約70%的地表面積,儲存和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使藍碳憑藉碳儲存潛力成為焦點。然而,如何有效發揮藍碳潛力,同時兼顧生態保育與永續發展,至今仍面臨艱鉅挑戰。
記者 洪靖淳、黃鄒承恩、謝聿勛/採訪報導
記者 李允薰 、陳飛揚 、徐藝寧/採訪報導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大眾逐漸認知綠色旅遊,除經濟發展外,更注重社會責任和環境保護,使當地文化得到保存和傳承。近年觀光產業結合地方創生與綠色經濟,並致力於實現永續發展,憑藉其人文特色、歷史底蘊,串聯區域展現創新活力。而淡蘭古道在綠色旅遊浪潮中,展現經濟與文化交融的潛力,為地方經濟與永續譜寫成功的篇章。
位於高雄的美濃湖,是許多鳥類的棲息地,只是隨著土地開發與環境破壞,物種越來越稀少。為此,美濃湖水雉棲地復育工作者黃淑玫、劉孝伸、野蓮農民以及眾多志工,將台灣二級保育類動物「水雉」從2017年的14隻復育到如今的近70隻。黃淑玫表示,除了復育水雉,更希望將生態恢復到開發前的豐富樣貌,給予下一代健康的自然環境。
台灣曾以農立國,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和都市化進程,整個經濟結構轉型,農業地位逐漸下降。目前,台灣農業面臨著價格不穩定、工資上漲、農戶年齡老化、耕地面積減少、生產報酬低、休耕土地增加、就業人數減少等挑戰,農業轉型勢在必行。近年政府開始提倡農業精緻化和永續發展,引導傳統農業向休閒農業轉型,透過發展休閒農業,農民可以保有現有生產,同時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環境和農家資源,進而減少成本,增加收入,可謂一舉數得。
在萬華的青年公園裡,隱藏著一棟太陽房子,也是汗得實驗教育機構的教室之一,在這間學校裡,沒有考試,也沒有繁重的課業壓力,而是以永續及建築為核心,讓學生們靠自己和夥伴,從零開始,協力建造出屬於大家的田野教室。
根據近年環保署數據顯示,廢棄家具和木材就占了五成以上,造成環境污染。今年獲得德國iF設計獎,一間位於新竹湖口的創生工作坊,在創辦人陳偉誠和其他工作夥伴將不同媒材結合,為這些廢木材創造新生命,減少焚燒量;同時,匯集不同領域的工作學員,一起打造永續生活環境。
全球塑膠廢棄物產生量中,紡織業排名世界第六,依據OECD上的數據,得以窺見紡織品的大量製造,乃造成全球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來,國際間許多時尚產業,皆意識到環境變遷所帶來的嚴重影響,紛紛響應環境永續行動,例如著名的哥本哈根時裝週, 主辦單位為參展品牌設定了18項環保門檻,期使參與活動的各家品牌共同落實環保行動,達成環境永續目標。
記者 黃詩庭、曹莉穎/採訪報導 近年來,塑膠製品隨處可見,竹製品漸漸消逝,而竹子做為早期台灣社會常用的製材 […]
位於嘉義縣中埔鄉的邑米生態教學農場,理事長吳孟昆,發現黑水虻具有分解有機廢棄物的能力,除了將其結合魚菜共生系統,同時牠們的幼蟲及蛹,也很適合拿來製成飼料或是土壤肥料,達成循環利用的理念。
花蓮一位小農從軍人變成有機專家,從原本是一個門外漢,不斷學習進修農業知識,讓他創造了另一番成就,也大方分享自己的經驗給周遭的居民朋友們,共同為這片土地和大家的健康努力
工業的發達加速碳排放量增加,導致全球暖化。新北市政府設立了低碳社區標章,鼓勵各社區進行節能減碳。近期因應氣候問題,不僅派出規劃師協助想發展低碳的社區,評分達一定分數以上,更給予獎勵金鼓勵社區。多年來輔導許多公寓大廈轉型低碳社區,持續維護品質,一齊為永續環境盡一份心力。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