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醫生解危機 農藥減量顧食安

自政府提倡化學農藥減半起,至今已超過十年,然而台灣人民對於食安仍舊放不下心,因為農藥使用量一直居高不下,其最大原因不外乎與現今「慣行農法」有關。許多農民為了維持產量,習慣求助農藥行,使用化學農藥,希望能在短時間內防治病蟲害,但高齡的他們沒有專業背景知識,面對複雜的田間問題,未必會完全參照農藥包裝上標示的安全用量,一不小心就可能超量使用,成為環境與食安問題的一大隱憂。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農民多了一個諮詢對象,他們在各鄉鎮農會服務,平日裡下田輔導第一線農民,背後還有堅強的研究團隊,運用專業儀器診斷作物,對症下藥。尤其是植物醫生李宗翰,在機緣巧合下遇上歷經挫折的老農民,彼此互助合作,攜手解決一場「苦瓜危機」,不過看似成為農業救星的植醫,未來究竟能不能擴大規模,保障國人的食安健康?依照植醫制度通過的速度,恐怕還有一段艱辛長路要走。

【肉品食安2】豬肉冷藏販售 維護衛生健康

有句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民眾的日常生活無論在採購、保存乃至烹飪食材時,都必須注重食品衛生的安全,同時也能夠吃得營養健康。行政院農業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表示,目前國產豬肉一年消費量大約90萬公噸,溫體豬肉占整體豬肉消費的65%至70%,可見民眾對於豬肉的需求不容小覷,食品衛生的監督要求至關重要。

【肉品食安1】冷藏肉品 食在安心

萊豬開放在即,肉品食安成為舉國上下熱烈討論的話題。 根據農業委員會2017年統計顯示,國人平均每年每人食用豬肉36.5公斤,占全年消費肉類的50.5%,顯見豬肉為我國國民日常最主要攝取之肉品。然而,台灣地處亞熱帶氣候國家,國人偏好溫體豬肉的特殊消費型態,使肉品經常暴露於高溫環境下,極易肇致衛生與髒亂的疑慮。因此在追求口感和食品安全之間,必須設法取得平衡點,讓民眾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區塊鏈發展成熟 加密貨幣成金融熱點

區塊鏈技術與加密貨幣做為當今金融和科技領域的兩大熱點,不僅在金融交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更具備深厚發展潛力,已逐漸影響金融、社會與政治。然其匿名性與缺乏監管之特性,亦肇生金融犯罪與網路詐騙等情事。專家指出,台灣具備發展區塊鏈優勢,政府應持續完善法規,同時投入更多資源培養相關人才,以精進其開發與應用。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