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現美好 花卉回收創非營利價值
花卉回收者余資城和蕭麗群看見花材回收方面的需求與機會,希望美麗的花朵在展示後,還能在長輩或需要的人手中,再次延續花香,賦予花材非營利價值。
花卉回收者余資城和蕭麗群看見花材回收方面的需求與機會,希望美麗的花朵在展示後,還能在長輩或需要的人手中,再次延續花香,賦予花材非營利價值。
傳統泥染的原料取自於自然,相較於化學染劑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危害,泥染的染液除了能保護皮膚,同時也可以直接回歸自然,形成友善循環。台灣泥染文化資產工作室博士廖倫光堅守環保永續與人文情懷,除了自身的推廣,更在社區大學開班帶領學生,將泥染文化傳承發揚,並交付下一代。
位於台灣最北邊的北海岸,在每年的10月至4月都是雨季,農事活動幾乎停止,沒有作物可以採收的農民,經濟也受到了影響,楊儒門見狀,決定開發新的農業活動,因為北海岸多雨溼冷的氣候,他們決定來種植香菇,開創下經濟,拯救在地農民。
工商時代社會型態改變,鄉村青年人口外流嚴重,致使農業人口銳減,務農者高齡化,嚴重影響農業發展。為解決前述問題,輔導農民轉型,高雄市政府成立型農大聯盟,招募青年農民,透過專業課程與科技新知,引導農民發揮創意,拓展行銷通路,讓社會大眾重新看見農業價值,為農田注入新血。
PFAS全名為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日常雜物、食物包裝紙、甚至化妝品都含有此種化學物質。研究已證實人類接觸PFAS可能導致疾病,但它在生活中卻隨處可見,亦容易經由食物攝取進入體內,而我國現行法規仍無法完全禁用,因此環保團體與相關單位正積極努力推動禁令,期能引起重視,進而維護公眾健康,兼顧節能與環保要求。
「吃魚」在海洋立國的台灣可謂稀鬆平常,其中尤以白鯧魚肉質細緻,口感綿密,廣受民眾喜愛,更是逢年過節餐桌上的常客。然而,據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顯示,近十年台灣漁業總產量持續縮減,自2014年的140萬公噸下滑至2022年的87萬公噸。專家指出,其涉及氣候變遷、魚群變化、人為過度捕撈等因素,面對生態瀕危,當前必須制定完備漁業法規,推廣民眾正確食魚觀念,方能維繫海洋資源永續。
台北市育達高中雙語小學部與創藝樹設計工作室(下稱創藝樹)合力開設的「兒童建築工程課程」,將知識與技能結合建築設計,並緊扣SDGs地球節能永續的議題,讓孩子們具備創意發想、結構模擬和空間規劃等能力。
陶藝品製造過程中的排碳量,如何讓它變成零碳品?位於鶯歌超億陶藝商行,是全球首例「零碳商店標章」,推動碳中和綠色消費。碳有價時代來臨,碳權交易所的成立整合國內外供應鏈,建置碳權交易。
一雙鞋的誕生耗費了大量的地球資源,然而它卻沒辦法長久使用。遭廢棄後的舊鞋,只能成為垃圾等待被焚燒,對於環境的汙染不容小覷。鞋履創辦人陳鵬宏提出創新發想,將淘汰後的鞋履製作成盆栽,讓舊鞋變廢為寶,以新姿態開啟永續循環。
「一午二鯧三嘉鱲」其中過年家家必備的節慶魚「嘉鱲」因過度捕撈竟銳減,且不只嘉鱲,台灣近海魚種都在慢慢變少。台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為復育海洋,舉辦多起護生放流活動。但除放流活動外,民眾更應從生活做起,吃對魚、吃好魚,才能年年有魚。
為振興我國藝文活動,協助文創產業發展,文化部從2023年起推行文化幣,發放青年用於各項藝文消費。但部分民眾卻將文化幣用於彩妝品及指甲彩繪,其用途正當與否引發社會熱烈討論。學者指出,應透過宣導與教育,讓民眾理解文化幣的用途,進而讓青年世代主動接觸藝文活動,方為治標也治本之道。
科技快速發展,「電子簽章」的技術在後疫情時代開始被民眾廣泛運用與討論,只要手邊有電腦或手機,就能透過網路完成簽署,大幅增加行政效率,甚至成為政府的防詐工具。專家表示,數位轉型是今日社會發展中的主流趨勢,提升民眾對電子簽章的信賴,更是確保資訊安全、打擊網路犯罪的重要課題。
記者 呂洪瑋、彭楷葇/採訪報導 原住民是臺灣的傳統文化,但在大都市中卻較少看見原民文化的蹤跡,而新北市泰山區的 […]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