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兒少自立技能 勇敢邁向人生旅程
兒少安置於教養機構或寄養家庭,常因原生家庭突遭變故或父母無力養育,然若基於自由受限而倉促離開安置機構,恐增社會安全風險。再者,近年社會結構轉變,使家外安置兒少的情況較以往更加複雜,進而影響寄養家庭的投入意願,協助兒少自立成為一大難題。基此,中央與地方正努力改善,調整安置資源比例並優化機構,推動兒少朝家庭式安置處所邁進。
兒少安置於教養機構或寄養家庭,常因原生家庭突遭變故或父母無力養育,然若基於自由受限而倉促離開安置機構,恐增社會安全風險。再者,近年社會結構轉變,使家外安置兒少的情況較以往更加複雜,進而影響寄養家庭的投入意願,協助兒少自立成為一大難題。基此,中央與地方正努力改善,調整安置資源比例並優化機構,推動兒少朝家庭式安置處所邁進。
今(2023)年4月台灣大學第35屆學生會舉辦「言論自由月」活動,一幅疑似涉及原住民加分政策的布條,引發對於原住民歧視的爭議。基此,台大原住民學生於今年5月成立「台大原住民學生反歧視行動小組」(下稱反歧視小組),望校方重視原住民學生權益,並倡議落實全民原住民教育。
人要衣裝,佛要金裝。在新舊文化碰撞之下,民間信仰逐漸走出在地台灣味。不是科班出生的青年設計師-李育昇,近年來斜槓製作神明服飾,透過作品不斷傳達民間信仰需要有更多的「在地化」,自身也不遺餘力地守護台灣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傳承。
桃園楊梅的日光書房,除了有餐飲、木工、園藝等等的技職培訓,還提供24小時的安置。陳建榮用自身經驗來幫助這些少年,雖然沒有血緣的連結,但陳建榮夫婦用愛與陪伴,讓這些少年們可以找到新的人生目標與方向。
社會風氣自由開放的現在,出現許多較非主流的穿搭風格,他們勇於大膽的展現自我特色的同時,也大家分享著不一樣的穿衣文化,地雷系女子米卡透過打扮自己穿上漂亮的衣服,帶自己走出憂鬱症生病時的黑暗期,也努力讓許多人看到不同的穿衣文化。
位於天母的一間理髮店,裡面的店員皆是輕、中度智能障礙者,老闆李瑞玉20多年來堅持聘用身心障礙人士,將自己的理髮店打造成特教生與社會接軌的橋樑。對於店內員工來說,藉由在理髮店內的實習,讓他們有機會重回社會,而對於大眾來說,透過與身心障礙者的接觸,來慢慢地認識他們。
近年,因糖導致的健康問題,其中如肥胖、糖尿病,成了世界各國迫切解決的危機,國際間開始興起徵收糖稅的研議,以稅收作為手段,提高含糖飲料的售價,改善國民健康。糖尿病作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如何有效抑制其所帶來日益升高的醫療負擔,可謂面臨巨大的挑戰。
攀樹師是一個高難度且具高專業的職業。在過去台灣修樹的時候往往用機械方式進行大量修剪,但這樣只是為了省時省事,站在保育樹木的角度卻會傷害到它們。人工修剪不但能更完善的修剪,且由擁有專業背景知識的攀樹師來進行更能保護樹木。
身心障礙患者在找尋工作時,相較一般人更不容易,時常會受到社會上的歧視及不友善眼光。然而,在經過相關的教育與訓練後,身心障礙患者除了能夠培養專業的工作技能,並與未來與職場接壤外。雖然同為弱勢族群的一方,然而身心障礙患者也能夠幫助同為弱勢方的獨居老人,並為他們清掃住處。此外,近期更是安排身心障礙患者進入社區服務,增加與社會接觸的機會,讓大眾看見不同的一面,同時讓溫暖的善意越傳越遠。
同婚法通過後,性別意識大抬頭,同志走入父母的世界,然而站在世代交替點的父母,面對傳統價值觀的碰撞,從抗拒到擁抱,一切掙扎與不知所措,都成為了親子關係的重要養分,他們開拓出一條屬於愛的道路。
車水馬龍的大街上,不管是高聳入雲的大樓,抑或是較低樓層的建築都隨處可見,這些都是因為有一群默默為社會付出的工人所建蓋而成的。搬水泥,扛重物,這是水泥師傅吳佳憲的日常工作;出生於水泥家庭的吳佳憲,從小在工地長大,陪著爸爸去工地工作、在工地裡頭玩耍都是吳佳憲的童年。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素質的提升,更生人口的數量逐漸增多,不過他們的就業問題卻依然嚴峻。根據法務部矯正署統計,2023年全台監獄受刑人總數有57,393人,每年都有部分人數能夠獲得假釋出獄,在監獄裡與世隔絕的更生人出獄後,難免與社會脫節,想要順利重返職場,可以說是困難重重,部分人耐不住求職挫折,仍走上回頭路,導致台灣再犯率仍偏高。
台灣獨有陣頭的文化,給人的既定印象大多是負面的,台中市玄武宮宮主陳誌偉扛起這份兼具挑戰的教育責任,給予迷途少年一個溫暖的避風港。平日帶著他們從事水電技術工作,培養一技之長,假日便訓練他們「擊鼓、打鑼、小法、跳家將⋯⋯」,希望這一代的年輕人能夠傳承台灣這份獨具特色的廟會文化。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