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掌聿嘉、劉子瑜、王予軒/採訪報導
近年來,受到少子化的影響,偏鄉小學的存廢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而偏鄉小學對當地初等教育的重要性成為其必須保留的關鍵原因,該如何找出自己的特色,並縮短城鄉間的差距是政府及各個偏鄉小學都在努力的目標。
地方文化基石 小校存廢成難題
教育部統計處資料平台顯示,自2011年至2021年,國民小學學生數從約145萬人下降至約119萬人,平均一年減少約2.6萬人。受到少子化的影響,學生數過少的小學,被迫面臨併校、廢校等危機。自2011年至2021年,短短十年間,國民小學的數量從2659間減少至2626間,平均一年約有3.3間學校會遭到整併或廢除。
基於成本考量,監察院於2004年發表《教育部所屬預算分配結構之檢討》,內容提及小型學校的學生數量較少,每年所耗用之教育人士資源高於一般學校,若裁併一間學生數少於百人的學校,每年可省下近千萬資金,而裁併所有小型學校,一年則可節省約51億元的教育資源,盼教育部在有限的預算下,能符合經濟原則,並落實公平受教的權益。
在經濟層面與學生受教權等多方因素考量下,偏鄉小學是否仍有存在的必要性?新北市瑞芳區九份國小校長劉淑惠說明:「一個有歷史意義的的學校能夠扮演著傳承的角色,然後讓整個在地的文化繼續延續。」學生不僅僅透過學校獲得知識,也能在其中了解更多在地的文化,並且達到文化傳承的效果。
新北市瑞芳區瑞柑國小校長王淑芬說明:「學校之於偏鄉學生的意義就像一個家、一個文化中心,是一種精神的象徵。」在偏鄉地區,單親以及隔代教養的學生比例較都市高,對於部分家庭功能喪失的孩子,學校的存在對他們來說就非常重要。
「偏鄉學校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學校肩負重責大任,除了課業,有時甚至還需照顧到學生的生活起居。」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胡翠君說明,偏鄉多隔代教養或是忙於農務,偏鄉學校大多運作到很晚,晚上八、九點可能都還燈火通明,開不同的課程協助小朋友。
人數少問題多 混齡教學成解方
為因應小型學校學生數過少,學生缺乏人際互動、溝通等能力,教育部106年發布《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併或停辦準則》,提及學校之合併或停辦應優先考量學生就學權益,針對學生總人數少於50人之學校,校方可採混齡編班及混齡教學等方式。瑞柑國小111學年度全校學生數72人,因少子化招生相對困難。王淑芬感嘆地說,若三年後學校總人數低於50人,實施混齡教學對老師將是另一挑戰。
九份國小全校人數僅26人,透過混齡教學增加學生群性。劉淑惠表示:「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可以有不同的合作契機,透過混齡教學,孩子可以懂得和他人相處,接納、包容、欣賞等能力也能夠有所提升。」混齡課程將不同年級的學生融合,學生可從中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也有更多展現自己的機會。九份國小教導主任劉如庭說明,高年級也可帶領中低年級學生做不同的活動,增加自我能力。
「不管學生數有多少我們會希望讓這個學校可以留著」,劉淑惠表示,透過教育讓孩子了解當地文化系統、文化脈絡,對這塊土地有感知,孩子長大後會願意回饋給整個社區,也願意把所學奉獻給生長的地方。
目前九份國小及瑞柑國小皆無被廢校或併校的危機,但隨著少子化的浪潮,學生數逐年下降已成事實。偏鄉小學如何面對大環境的劣勢,發展出自己的特色留住學生,是未來免於被廢校的關鍵。
原生家庭失能 教師身兼多職
據兒童福利聯盟及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於2018年公布的「2018偏鄉與都會貧富孩子生活現況調查報告」顯示,位於偏遠地區的孩子,逾六成其家庭結構為單親或隔代教養,近四分之一家庭無穩定的收入。對比都會區的孩子近九成與父母同住,家庭背景的差異,間接地導致偏鄉與都會區學生在課業表現上產生落差。
王淑芬表示,對偏鄉部分學生而言,家庭功能長期處在失能狀態,學校的存在對於他們來說非常重要。「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不僅是課業上的教學,更多的是生活上的關懷。」
新北市瑞芳區瑞柑國小教務主任丁乃微分享某次家訪經驗,學生家裡的門沒上鎖,與鄰居一同開門後,發現家中竟無大人,只有兩個不到十歲的小孩窩在小房間裡。丁乃微表示當下很震驚,也更加體認到學校對偏鄉孩子的責任。
胡翠君說明,都會區裡的小孩,由於父母多忙於工作,放學後去補習班、課後輔導班的比例高,而偏鄉的小孩卻少了這一塊的資源。為補足偏鄉學生所缺乏的資源,王淑芬表示:「偏鄉學校規劃多元學習活動、實驗課程、課後社團相對更加重要。」偏鄉與都會區的小孩相比,因學生人數少其多元智能較容易被看見,但需要有多元社團、實驗課程的支撐,讓孩子有機會發揮其才能。
除了日常的課後輔導課程,教育部於2015年暑假開始,推出「夏日樂學計畫」,學校能依據自身特色,設計出在地化的創新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暑假期間也能持續學習,增加與同儕相處的時間以及接觸新事物的機會。胡翠君認為,在這段期間,小孩感受到什麼、種下何種種子,以及這樣的經歷有無在其內心發酵,這才是最重要且對偏鄉孩子產生意義的事。
在地教育曙光 特色課不可缺
偏鄉因工作機會少,人口外流成常態,而當地學校的教育成為留住人才,至關重要的角色。新北市瑞芳區九份國小教學組長黃意庭語重心長地說:「偏鄉最大問題是人口外流,若學校被廢掉,在地商家與小孩更不願意留下。」因此,若要免於地方陷入沒落的危機,如何留住偏鄉學校成為關鍵。
然而,瑞柑國小、九份國小便是以特色課程來創造學校的獨特性。「社區有學校,學校有社區。」王淑芬強調,目前偏鄉小學的發展趨勢以「因地制宜」為主,發展各校的特色。有「青蛙王國」之稱的瑞柑國小便是以當地豐富的生態為出發點,設計許多生態課程如古道踏查、我的青蛙朋友等,校內也設有兩個生態村,將在地環境融入課程。王淑芬笑說,很多學生的綽號是「青蛙王子」、「青蛙公主」。
此外,若要留住偏鄉人才,避免人口外流,藉由課程使偏鄉學生更認識自己的家鄉特色,加深其對家鄉的認同感,也是偏鄉小學努力的方向。如九份國小融合當地特色開設「走讀在地史」、「礦山古道遊」等課程。劉淑惠說明:「我們希望透過課程,讓孩子對這塊土地有歸屬感,使當地產業、人文、歷史發展得以延續,免於被遺忘。」
除了將課程與在地連結外,現今學制所強調的「適性養才」也是偏鄉小學不可或缺的要素。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特質來做課程上的調整,如九份國小的弦樂團,便是讓學生自行選擇欲學習的樂器,如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劉淑惠解釋,希望孩子可以藉由加入弦樂團增加信心,展現自我。
「要讓地方的繁榮跟產業的延續,就必須要有教育體系的支持。」劉淑惠點出偏鄉學校雖學生人數稀少,卻還是必須存在的原因。然而,偏鄉學校為免於廢校、併校的危機,勢必在教學上做調整,發展校園獨有的特色,不僅讓學生認識自己的家鄉,更為偏鄉留住人才,使偏鄉學校成為當地不可或缺的角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