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鄭佩玟、黃雅旋、黃蕾、李昱潔/專題報導
- 各國政策奏效 臺灣持續跟進
- 全球響應惜食議題,各國紛紛推出解決方案,皆為了相同目標──減少剩食、愛護環境。
- 2015年屏東出現業者不當收購大賣場廚餘清洗轉賣的惡行,環保署於今年三月實施「廢棄物清理法」,要求資本額超過2500萬以上的量販、超市業者上網申報廚餘清理流向。環保署廢管處李組長表示,掌握過期食品流向才能有效追蹤收受廢棄食品業者的處理,是否有依照正常程序而非再轉賣給下游廠商,減少食安疑慮。而教授李怡芳認為政府只針對資本額2500萬以上店家進行管制,小資本額餐廳及超商業者未納入事業廢棄物,成為廚餘流向的黑洞,臺灣外食人口普遍,如何對小餐飲業者進行廚餘追蹤成為將來制定政策的考量之一。
- 而環保署也研擬在北中南三處設置生質能廠,運送家戶廚餘至此,廚餘發酵後轉為沼氣能源。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第四科組長林小姐則表示,一座生質能廠大約能承載200公噸的廚餘,廚餘回收減少垃圾量,並促進有機物質回歸大地。
- 民間攜手響應 減少廚餘量
- 臺灣的環保意識逐漸覺醒,許多店家秉持惜食理念,位於大坪林捷運站旁的惜食餐廳與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合作,老闆娘Even力推惜食觀念,餐廳料理除選用有機無毒的食材,還有外貌較不佳的格外品,意即市場販售規格之外的農產品,幫助了果農銷售蔬果,也減少食材被丟棄的數量。而Even透過與各地有機農作創辦人的訪談,及親身體驗農事,使她對於惜食的觀點不斷更新,並持續改善餐廳營運的作法。面對客人吃剩食物過多的問題,Even表示,餐廳服務生會於點餐時先行詢問客人有哪些不吃的食材,再將其取代,減少食物浪費。她呼籲不僅是餐廳業者,消費者也必須「有意識消費」,知道自己在吃什麼、吃什麼好,並鼓勵家長帶著孩子一同到農地體驗,越多人關注剩食議題,惜食觀念便能更加遠播。
- 105年食藥署「各類型通路商每年平均單店逾期食品產生量」資料顯示,量販店逾期品以一年平均2萬9955公斤居於首位,這些食物多以廢棄物方式處理,占90.4%,送回原供應商或原廠處理僅9.6%。為了減少食物浪費的情形,量販業者與忠勤里里長方荷生合作推出全國第一家續食餐廳,坐落於南機場社區。此外為了幫助弱勢,方荷生向業者提議將賣場內的即期麵包轉送於里內獨居老人,則後設立「食享冰箱」,每日下午四點擺放各方捐贈的即期食材,分享給里內所有人享用,傍晚前便會近乎清空。另,餐廳也利用賣場的格外品與即期品,每日提供150份餐點予里內獨居老人,一餐只要20元。店長方億傑表示,自己會去賣場挑選食材,先檢視過確保吃下肚能安全無虞。不僅是賣場,捐贈來源還有果菜市場及餐廳,甚至連民眾家裡有吃不完的食材也能一同放置食享冰箱。除了供餐給獨居老人,餐廳也有提供餐點給一般消費者,為了將食物浪費量減至最低,餐點採無菜單預約制,視當天進貨的食材做成特製料理。至今業者已將麵包捐贈點擴及至其他七個里,期盼與大眾一同推動反剩食計畫。
- 除此之外,許多廠商、賣場會將即期品捐贈予各地的食物銀行,免費提供給社區的低收入戶,替他們分擔家計。忠信食物銀行店長林先生則表示,臺灣每年平均約300公噸的食物浪費,使興毅基金會毅然決然成立「忠信食物銀行」,成為臺北市第二個社區食物銀行,而平時若有單位欲捐贈即期品,基金會先行篩選,將品質較低的產品挑出後,才運送至該單位,並視效期及數量決定每戶家庭之領取量。每戶每月會獲得300點來兌換店內商品,點數每到月底就歸零。
- 除了乾糧類,食物銀行也接受熟食捐贈,為了食品安全及新鮮度,熟食皆是當天發放,提供給更多需要的人領取。對於生鮮、肉類的保存,為了不使產品變質,北市三所食物銀行之一的安德烈食物銀行租用大型冰櫃擺放食品,盡量讓運送過程不超過六小時,確保食材的新鮮。
- 剩食議題影響蔓延全球,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承辦人何小姐建議餐飲創業年輕人可效法荷蘭的剩食餐廳,他們和周邊超商合作收購當日即期品作為料理的食材,標示出並讓消費者以便宜五成的價格購買,也確保食品的安全,何小姐鼓勵臺灣也能朝著這方面發展。而食品的儲存方式與食品安全有密切關聯,因業者無法掌握通路商保存條件,有效日期只訂定一年,銷售期太短讓很多食物因此浪費,不肖業者於是違法改標再賣。
- ReFED是由30多個不同單位組成致力於減少美國食物浪費的非營利組織,鑒於此問題,ReFED提出一套日期標籤標準化工具,其將食物標籤區分為賞味日期通常用以「描述商品品質,該商品可能未在期限內食用或風味不如預期,但仍然安全」,而有效期限用以指稱「特定商品容易腐壞,且過期食用可能有安全疑慮;這些商品一定要在期限前食用完畢,過期必須丟棄」,教授李怡芳建議臺灣也能效法此策略,於食品標籤上多作解釋,使民眾避免字眼上的誤會而丟棄食物。而環保署日前積極與衛福部食藥署及農委會等多方單位協議,研擬更加實際有效的剩食解決方案,落實廚餘減量。透過上述案例分享,臺灣目前已有許多業者致力於減少剩食,若這些方法能普及,政府並加以推廣使全民擁有環保惜食意識。
記者 鄭佩玟、黃雅旋、黃蕾、李昱潔/專題報導
各國政策奏效 臺灣持續跟進
全球響應惜食議題,各國紛紛推出解決方案,皆為了相同目標──減少剩食、愛護環境。
有關消費階段最終端的廚餘處理,臺灣目前僅臺北市設有廚餘回收政策,尚未有進一步具體減少廚餘的規範。臺北市自2003年12月26日起全面免費回收家戶廚餘,希望藉廚餘回收計畫,建立廚餘回收線上清運系統,降低環境污染,讓有機資源能充份回收利用,創造價值。
然而,因民眾飲食習慣、垃圾分類未落實、都會區外食人口多等因素,半數以上的廚餘會混雜在垃圾中排出。雖然現今全面免費回收家戶廚餘,但一方面可能一般垃圾處理費用相對低廉,民眾輕忽垃圾分類之重要性,而順手將廚餘混入一般垃圾丟棄,臺大農經系助理教授李怡芳表示,未來或許可以思考增加一般垃圾的處理費用,或聘僱清潔專員進行垃圾分類。另一方面,是否可能給予廚餘回收相關補貼,增加家戶主動回收廚餘的誘因,也是可以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