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的性別教育 孩子的傷口與社會的責任
記者 謝安、林旻臻、陳柔樺/採訪報導 「長大後,我才發現原來這就是性侵。」從學校缺失的性別課程,到家庭中避而不 […]
記者 謝安、林旻臻、陳柔樺/採訪報導 「長大後,我才發現原來這就是性侵。」從學校缺失的性別課程,到家庭中避而不 […]
記者 柯懿捷、林玉青/採訪報導 食農教育在大學卻遇上斷層,沒農地、沒廚房,大學生想煮飯、學食農,卻找不到場地。清華大學通識課帶學生走進市場學習買菜、煮飯;台中教育大學透過天空農場,架起食農與各專業的橋樑。大學課程發揮創意突破食農教學場域缺口,試圖結合教學與實踐,激發學生生活感知的能力。
記者 陳宇伶、陳玫蓉/採訪報導 感情中最難的課題之一,就是如何說分手,有人因此難以走出情傷、有人選擇斷聯,也有 […]
記者 李羿靚、林以喬、徐一心/採訪報導 你知道一輛玩具小汽車的平均壽命有多長嗎?據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統計,市面 […]
記者 簡敬維、沈雨希/採訪報導 許多人對談論月經議題感到害羞,以及相關知識不足、甚至存在錯誤的迷思。近年來由於 […]
記者 謝語萱、李鉞珍、林柏維/採訪報導 隨著國際化的浪潮襲來,許多家長為培養孩子的英語能力,不惜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讓孩子能與國際接軌,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12年國民基本教育也重視孩子在英語領域的發展,不僅將其列為校定必修,政府更推行「2030雙語政策」藉此提升全國英語水準。然而,由於資源分配不均及執行上的困難,導致政策難以全面普及與落實。
記者 陳筠蓉、鄧俞廷、藍子瑄/採訪報導 近年教育部積極推動「融合教育」,針對特殊需求學生,在教學上提供多元協助,讓每位學生都能享有平等的學習機會。然而,受限於經費不足,未來在師資培訓、專業醫師與鐘點助理人員之員額,尚待政府投入更多資源。此外,為避免特教生面臨就業困境,學者建議應設立「特殊教育專業技術班」,提供更適切的訓練,期能有效協助特教生順利銜接職場。
記者 杜子心、傅鈺皓、蘇相云/採訪報導 台灣總共有16個原住民族,即使阿美族已經是人口最多的族群,受到都市化與 […]
記者 吳翊暘、胡呈翔、胡凱傑/採訪報導 傳統教育往往無法將個別差異化的學生做適性發展,尤其是偏鄉地區更是教育資 […]
記者 陳明遠、辛恩/採訪報導 台灣普遍多以傳統肥料、農藥來進行栽種,在桃園大溪的農場裡,有位韭菜農開發智慧管理 […]
不義遺址是反思威權統治及人權教育的重要場域,然而專家指出現行《文資法》仍不完善應制定專法,而缺少執法者口述歷史也導致歷史還原面臨挑戰。此外,各界該如何喚起各世代對本土困難歷史的關注,仍是需突破的課題。
非法繁殖場內不人道對待、虐待事件頻傳,動物受虐問題仍層出不窮。受父親影響的李火山投入動物救援十八年集結夥伴一同救援受虐、受困動物,也在全台學校進行巡迴演講,從教育開始將正確的觀念傳給學生。
近30年來新住民人口增加,移民署資料顯示,其實來自印尼的新住民人口數量位居第3,打造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也備受重視。 為了促進文化交流與多元教學,以及因應南向政策,基隆八斗國小特別開辦印尼竹搖琴特色班,讓學生透過竹搖琴的學習了解音樂的多元與包容。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