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理財新選擇 高股息ETF成熱潮
記者 李祥睿、劉庭葳、曾薏如/採訪報導 隨著Z世代(1997至2009年出生者)逐漸擁有投資理財的習慣,他們的 […]
記者 李祥睿、劉庭葳、曾薏如/採訪報導 隨著Z世代(1997至2009年出生者)逐漸擁有投資理財的習慣,他們的 […]
記者 葉家蓁、江佳宏、劉沅橙/採訪報導 田徑運動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傳統項目之一。台灣田徑初步的發展是在1946 […]
記者 洪靖淳、黃鄒承恩、謝聿勛/採訪報導
記者 王容若、莊榆欣、楊博勛/採訪報導 現代生活的節奏快速,許多人因為工作壓力及不規律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深受現 […]
記者 陳鏡媄、陳欣瑜、陳韻安/採訪報導 許多重返職場的二度就業者,雖具備豐富經驗與成熟態度,但面對科技與體力挑戰時,仍需更多支持和協助,因此,政府和民間機構透過政策獎勵和就業培訓等方式,幫助他們開啟職涯「第二春」。其中,許多女性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選擇重返職場,更在其中發揮所長,這些故事是他們自我突破的縮影,同時也為全齡友善職場注入新啟發。
記者 謝語萱、李鉞珍、林柏維/採訪報導 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全球各國針對「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造成的影響」紛紛提出應對措施。2024年1月,美國佛羅里達州州長簽署法案,禁止16歲以下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同年9月,澳洲總理宣布跟進,將重新規範使用社群媒體的最低年齡。對此,如何有效協助青少年正確使用數位媒體、提升媒體素養,已成為當前重要的公共議題。
記者 羅沁然、吳宗興、吳怡璇/採訪報導 AI伴侶的出現,改變現代人排解情感需求的方式。AI透過擬人化的互動,滿足人們對於情感的渴望,卻也引發隱私權與法律方面的爭議,其中資料安全便是一大隱憂,而未經同意模擬真實人物,還可能涉及智慧財產權問題。人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之餘,需審慎評估可能的風險,確保AI的發展符合倫理與社會責任標準。
記者 呂洪瑋、彭楷葇、姚領/採訪報導 依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和自殺死亡及自殺通報統計顯示,15~24歲的青少年族群自殺率大幅提升,從2012年的每十萬人口6.0,到2022年的每十萬人口10.7,自殺死亡率位居第二。當青少年憂鬱症狀愈發普遍,如不重視憂鬱年輕化,恐造成不可逆的結果。而隨著國人對於身心健康意識提升,社會及校園也更加重視身心議題。
記者 黃芊昀、郭以柔、蔡貽婷、梁珈瑄/採訪報導 台灣西部沿海放眼望去一座座風機豎立,是政府推動綠能的成就,也是 […]
記者 陳宇伶、黃翊涵、陳玫蓉/採訪報導 林靖嵐舞蹈團致力於推廣聽障者的舞蹈藝術,創團至今已13年,團員們透過 […]
記者 陳筠蓉、鄧俞廷、藍子瑄/採訪報導 近年教育部積極推動「融合教育」,針對特殊需求學生,在教學上提供多元協助,讓每位學生都能享有平等的學習機會。然而,受限於經費不足,未來在師資培訓、專業醫師與鐘點助理人員之員額,尚待政府投入更多資源。此外,為避免特教生面臨就業困境,學者建議應設立「特殊教育專業技術班」,提供更適切的訓練,期能有效協助特教生順利銜接職場。
記者 林曦、郭芃萱、張家葳/採訪報導 全國飼養寵物戶逐年增加,非貓犬類寵物同樣受青睞,寵物多元化的風潮下,飼主也應熟知不同寵物的飼養方式。而近年寵物面臨高齡化問題,老年寵物臨終前生活品質也成為飼主關心的焦點,其中高齡退役工作犬更是重點關注對象。對此,政府及民間協會積極推動長照服務,以減輕飼主負擔,也確保為人類社會奉獻的犬隻能安享天年。
記者 李允薰 、陳飛揚 、徐藝寧/採訪報導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大眾逐漸認知綠色旅遊,除經濟發展外,更注重社會責任和環境保護,使當地文化得到保存和傳承。近年觀光產業結合地方創生與綠色經濟,並致力於實現永續發展,憑藉其人文特色、歷史底蘊,串聯區域展現創新活力。而淡蘭古道在綠色旅遊浪潮中,展現經濟與文化交融的潛力,為地方經濟與永續譜寫成功的篇章。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