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需要的學生搭建橋樑 資源教室的使命

記者 陳宇伶、黃翊涵、陳玫蓉/採訪報導 提起國小的特教班或資源班,大家或許能有些印象,不過大專院校裡的「資源教室」,對大家來說就比較陌生了,而資源教室能提供需要的學生什麼樣的幫助呢?
「資源教室」顧名思義就是「提供資源的教室」。在教育部的經費補助下,台灣絕大部分的大專校院都設有資源教室。根據全國特殊教育資訊網,資源教室提供學業支持、生活適應和生涯轉銜等服務。使用者主要是經教育部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鑑定的特殊教育學生,這些學生與領有衛生福利部身心障礙手冊的族群有所不同。

終結歧視  推動交流 促進移工雙向互動

記者 林曦、郭芃萱、張家葳/採訪報導 按最新數據,目前已有數十萬的外籍移工,離鄉背井來到台灣工作,然而他們並不一定都能受到平等的對待,有形或無形的偏見與誤解,更造成移工及其子女產生自我認同上的挫折。為謀求改善,近年來政府與民間團體積極舉辦講座、課程及文化交流活動,致力於促進雙方交流,消弭歧視,期望創造友善且相互理解的社會。

劇團生存與信念 開創藝術新篇章

記者 陳筠蓉、鄧俞廷、藍子瑄/採訪報導 近年,新媒體科技興起已對傳統藝術造成衝擊,本土的「紙風車劇團」和故事工廠承辦的「庄頭劇場」,結合在地文化與傳統技藝,將藝術帶入各鄉鎮,期望引起新世代對傳統藝術的興趣。而在教育層面,偏鄉孩童常面臨資源不足及缺乏管道接觸藝術,在政府積極挹注下,偏鄉國小正積極打造藝術教育環境,讓孩童在生活、學習中感受美學氛圍。

社群媒體推「播」助瀾 青少年陷容貌焦慮困境

記者 黃湘芸、簡佳恩/採訪報導 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越來越多青少年沉浸在虛擬網路世界中。在大量接觸被修飾過的圖像後,青少年容易對自身容貌產生焦慮。而在社群平台演算法機制的影響下,使青少年的焦慮感加劇,進而影響其自我認同。為有效克服容貌焦慮,學校、家庭與社會資源的協助至關重要。

克服資源困境 身障英雄揚威帕運

記者 吳齊桀、林長岳、林怡嘉/採訪報導 台灣有一群擁抱「美麗遺憾」的運動員,即使身心有所障礙,仍積極爭取為國爭光的機會,但選手們得到的關注和資源仍遠不符期待。近年在政府與民間的努力下,針對分級制度建立、身障選手復建資金短缺、身心障礙訓練場館不足等問題,逐一改善解決,期盼能增進身障運動者各項資源,為身障者提供更好的體育環境,以達運動平權之目標。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