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羹剩飯居家處理 廚餘機環保好幫手
民以食為天,無論人們每日用餐衍生出的廚餘,成為備受重視的環保議題。近年來,為防止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農委會開始輔導養豬場轉為飼料養殖,環保署也相應制定符合實際需求的廚餘處理措施。對此,有業者開始推廣家用廚餘機,以減少民眾與政府在廚餘處理上的負擔。
民以食為天,無論人們每日用餐衍生出的廚餘,成為備受重視的環保議題。近年來,為防止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農委會開始輔導養豬場轉為飼料養殖,環保署也相應制定符合實際需求的廚餘處理措施。對此,有業者開始推廣家用廚餘機,以減少民眾與政府在廚餘處理上的負擔。
根據今年氣候大會COP27政策,各國必須提出減排承諾,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強調:2030年碳排放須減半。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各國政府開始投入沼氣發電,尤以歐洲最為發達。由於歐洲地廣人稀並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及環境,而早在十年前其政府就宣導農民投入沼氣發電,加上畜牧業十分發達,因此被譽為循環經濟發展的領航者。
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於今年十月接受專訪時指出,政府提出的2050淨零碳排政策方向不佳、速度太慢等。他說明,若是2050年要達成淨零,2030時就應達成減半的里程碑,以目前的做法是不可能的,此言論一出,引起大眾再度關心臺灣目前淨零碳排的進度。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淨零碳排」的政策逐漸往全球推廣,台灣也跟進開始初步擬定碳權交易相關政策,碳排放該如何減量成為各國刻不容緩的重要議題。
為有效減少油車所帶來的碳排放量,政府推出了「油車變成電動車汰舊換新」的政策,給予機車買家「碳權憑證」。碳權是指碳排放的權利,產生方式可區分成兩種,一種是「總量管制與交易」,是在碳市場的規範底下所產生的碳權,政府根據不同的產業類別,所發放的碳排的額度也會不一樣;另一種則是「抵換機制」,指一個國家向另一個國家購買,並經由第三方機構認證後,在自己的國家得以使用。這兩種碳權皆可買賣。而台灣現行的碳權則是屬於第二種。
近十年全球氣侯異常現象頻傳,極端氣候造成各國出現嚴重的天災。受到暖化影響,南極末日冰川也正快速消融,引發海平面上升危機。對低窪國家更是會造成土地流失、海水倒灌、氣候難民等議題。而農作物產量下降,導致糧食危機問題也逐漸浮現。
循環水養殖近年來因新穎的技術、政府的補助,以及石斑魚無法出口後,推動全民吃石斑魚,因此開始掀起漁業討論風潮。政府在2020年後,更祭出最高補助漁民200萬元,以轉型循環水養殖系統,不過漁民卻有不同的想法。
石油等化石燃料不僅會產生廢氣造成汙染,未來也有短缺的問題,尋找能夠永續且替代的能源已然成為各國的目標之一,因此氫能逐漸備受重視。然而台灣以現有的低碳能源,恐怕難以在2050年達到零碳排放的目標,找出新方案為達成此目標所需的下一步,而中央政府預計規劃在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中,氫能發電佔比要達到一成。
氫能雖已發展將近30年,但由於早期轉化及儲存能源的技術並不成熟,且所需的成本高,因此其發展並不快速。到了近幾年,各國都在尋找替代石油的能源時,氫能才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2019年的國際能源總署(IEA)公布只有法國、日本、韓國三國有制定氫能計畫,如今已有17國為其制定企劃。美國在今年8月16日通過的《通膨削減法》更是推動了氫能等再生能源的發展,由此可見,氫能將成為未來的主要能源之一。
外木山位於基隆西岸,是基隆港開發的重要港口之一。當地著名的三根大煙囪,正是台電協和發電廠。因應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預計最快在2027年,協和電廠要由燃油改為燃氣發電,填海造陸18.6公頃,興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也就是俗稱的四接。環保團體擔心,此開發將永久破壞基隆美麗的天然海灣,對海洋生態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根據行政院環保署《廢(污)水產生量及排放量》顯示,台灣自2017年起至2020年的工業廢污水總排放量連年居高不下,因此該如何有效降低工業廢污水的排放量,成為了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為有效減少這些工業廢污水,工廠業者運用厭氧技術回收綠色能源,進而減少排放量,同時運用廢水再利用來代替一般的用水,達到節省水資源的同時,也減少排放廢污水的費用。
由於生活水準提升及經濟成長帶動產業快速發展,我國近年來用電量屢創新高。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統計,2021年我國總用電量來到2830億度,住宅部分總用電量則為527億度,占全國用電約18%,與前一年相比漲幅近5%,顯見家庭用電需求逐年提升,民眾如何學習節約能源,同時具備永續發展之觀念,已成為當今無法忽視的課題。
烏俄戰爭爆發,國際政治受到牽連,全球經濟也遭受嚴重影響。後疫情時代消費需求擴大,但因戰爭使廠商供給不足, 造成歐美通膨率居高不下。亞洲國家因仍有疫情,消費需求不高,所以受到的通膨衝擊不若歐美地區嚴重,台灣又多虧政府對能源減稅、中油和台電幫忙吸收高漲的成本,因此油、電價波動不大,但也讓提供台灣八成能源的中油重新尋找未來新的發電模式。
台灣從2000年初實施購物用塑膠袋減量、垃圾強制分類等措施,不過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近十年的廢棄物產生量仍然呈現上漲的趨勢,看似簡單、順手能做到的舉動,對於仍然以便利為首要考量的台灣民眾而言,成為無包裝商店無法普及化的主要原因。
隨著顯示器電子產品的需求提升,它們在損壞或達到使用年限後所產生的巨量液晶面板垃圾,將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負擔,埋下汙染隱憂。不過幸運地是,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近來研發出獨家科技,將玻璃面板轉化為可淨化電鍍廢水的特殊奈米材質,同時開創出新一代無毒、無汙染的電鍍廢水處理法,為環境保育做出極大的貢獻。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