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力推綠色能源 望邁向非核家園
再生能源開發是我國近幾年的重要施政方向,也在行政院前瞻計畫中扮演一大要角,未來將著重於風力及太陽能發電並行的策略,逐步取代核能發電,預計在2025年讓台灣成為非核家園,並降低燃煤發電比例。
再生能源開發是我國近幾年的重要施政方向,也在行政院前瞻計畫中扮演一大要角,未來將著重於風力及太陽能發電並行的策略,逐步取代核能發電,預計在2025年讓台灣成為非核家園,並降低燃煤發電比例。
荒野保護協會及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聯合主辦第二屆夏至關燈日活動,於六月二十一日夏至當天,晚上六時三十分至九時三十 […]
記者 賀澤佳、劉佳涵、陳奕諠/採訪報導 全球氣候變遷日漸嚴峻,我國於2021年4月22日正式宣示「2050淨零碳排」目標,並於次年發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細項劃分十二項關鍵戰略來整合跨部會資源,制定行動計畫,將自然碳匯之藍碳列為策略之一。做為地球最大的碳庫,海洋覆蓋約70%的地表面積,儲存和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使藍碳憑藉碳儲存潛力成為焦點。然而,如何有效發揮藍碳潛力,同時兼顧生態保育與永續發展,至今仍面臨艱鉅挑戰。
記者 賀澤佳、劉佳涵、陳奕諠/採訪報導 全球氣候變遷日漸嚴峻,我國於2021年4月22日正式宣示「2050淨零碳排」目標,並於次年發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細項劃分十二項關鍵戰略來整合跨部會資源,制定行動計畫,將自然碳匯之藍碳列為策略之一。做為地球最大的碳庫,海洋覆蓋約70%的地表面積,儲存和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使藍碳憑藉碳儲存潛力成為焦點。然而,如何有效發揮藍碳潛力,同時兼顧生態保育與永續發展,至今仍面臨艱鉅挑戰。
記者 洪靖淳、黃鄒承恩、謝聿勛/採訪報導
記者 黃芊昀、郭以柔、蔡貽婷、梁珈瑄/採訪報導 台灣西部沿海放眼望去一座座風機豎立,是政府推動綠能的成就,也是 […]
記者 邱俞霈、翟芮婕、劉欣怡/採訪報導 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礦工用生命挖出一噸又一噸的煤炭,不僅貢獻於國 […]
記者 蕭舒云、方姿婷、林欣愉/採訪報導 近來永續觀念逐漸於人們心中發酵,與環境共存、與生物共生的裝置隨之誕生,人們開始應用生物共生關係製造商機。除曾掀起熱潮的魚菜共生外,蚓菜共生因適合融入食農教育,備受政府及學校關注,相關裝置及技術的進步,使其商業化的可能性與環保效益成為焦點。
記者 徐藝寧、李允薰、陳飛揚/採訪報導 近年台灣環保葬興起,試圖帶動循環經濟與殯葬文化轉型。水化技術憑藉低碳排放和零污染優勢,能顯著降低能源消耗與污染,逐漸成為寵物善終新選擇,為飼主提供溫柔的告別方式和心理慰藉。然而,儘管其具備多項優勢,惟在法律規範未臻完備,且民眾傳統觀念與心理接受度仍有所抗拒下,應用於人體仍有漫長之路。
雲林縣林內鄉焚化爐自建設至今仍未啟用,對於是否重啟在地方上亦多所爭議。縣政府提出將「垃圾燃料化」,能解決垃圾過量的困擾。專家指出,轉型用途應在不焚燒垃圾的前提下進行,方能達到真正的環境永續。
豬隻被馴化已久,自古以來即為常見家畜,與人類關係密切,但多數人仍對豬圈存在惡臭、環境髒亂的刻板印象,隨著時代變遷,都市林立人口愈發密集之下,豬隻的飼養環境勢需改善。搭配智慧化系統的豬舍,不僅得以洗刷豬隻產業「臭名」,在環境保護上也能有所成效,同時帶動我國畜牧產業未來朝向精準發展的可行性。
淨零熱潮興起,氫能車成為了備受矚目的焦點,和電動車相比氫燃料電池具有高續航里程、重量輕等優勢。國際上氫能車已然發展十年以上,台灣該如何妥善運用這項新時代的能源達到淨零與發展經濟效益。
根據近年環保署數據顯示,廢棄家具和木材就占了五成以上,造成環境污染。今年獲得德國iF設計獎,一間位於新竹湖口的創生工作坊,在創辦人陳偉誠和其他工作夥伴將不同媒材結合,為這些廢木材創造新生命,減少焚燒量;同時,匯集不同領域的工作學員,一起打造永續生活環境。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