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綻放生命的火花 打鐵舖的職人精神
「世上有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打鐵排名居首,除了得承受長時間高溫的工作環境、還必須做好被炙熱的鐵具、噴散出來的火花燙傷的準備,也因此越來越少年輕人願意傳承這份傳統技術,打鐵產業逐漸落沒。
「世上有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打鐵排名居首,除了得承受長時間高溫的工作環境、還必須做好被炙熱的鐵具、噴散出來的火花燙傷的準備,也因此越來越少年輕人願意傳承這份傳統技術,打鐵產業逐漸落沒。
「龍膽石斑的故鄉」屏東枋寮新龍社區近年來致力於推動產業改革,運用食漁教育結合漁村體驗活動,吸引觀光人潮,也從廢棄魚鱗提煉出膠原蛋白加工成保養品,成功獲得消費者青睞,挽救衰頹的社區。
台灣是蚵仔出產大國,一年出產約二十萬噸,不過卻也衍伸出大量廢棄蚵殼的處理問題。近幾年來,有越來越多人注意到這類問題,並著手推動蚵殼再製,讓原本無用的廢棄蚵殼有了嶄新的面貌及價值。
因應2030雙語國家政策,政府投入外師資源至各級學校,鼓勵學校開設雙語課程。新北市中和高中將雙語結合美感教育,讓美術課不單純只是實作,還能與外師互動。大專院校也陸續設立雙語研究教學中心,培育雙語師資。
近年來,食農教育受到大眾關注,宜蘭在地青年方子維發起「來宜蘭迺菜市場」,推動市場走讀,以「一邊玩一邊學」的模式帶學員認識菜市場,也與在地學校合作,讓學生了解完整的農事生產,發展簡單的耕食能力。
打工、實習、產學合作是當前學生探索社會的主要方式,學生族群提早接觸職場的緣由不一,除了負擔生活開銷、累積職場經驗、學習一技之長外,保持對工作內容的熱忱,進而找到自身的價值,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隨著科技變遷,電子競技正式成為運動競技的一種。全球直播遊戲觀眾也突破7億人次,這樣的發展趨勢,讓電競有機會在2028年奧運虛擬系列賽中亮相,讓台灣電競好手參賽實力受到關注。
說到竹子,大家總會先想到南投的竹山,實際上桃園市復興區才是台灣最大的竹材產區,觸目皆是應用於建築、農業、工藝等廣泛領域的桂竹,而這些竹材幾乎都出自「泰雅竹鎌幫」之手。
台灣近幾年開始面臨超高齡社會及少子化問題,除了人口下降的幅度增加外,青壯年人口更大量湧入都市,造成城鄉差距嚴重擴大。為解決此問題,台灣政府借鏡日本於1988年開始推動的「地方創生」計畫,將此概念引進國內。
長照2.0上路後,優化許多1.0不足,制度的改變下,的確造福許多長者,台灣目前,其實面臨長照人員不足的議題。老年人口老化的比例逐漸上升、青年從事照服員的誘因不足、民眾的不友善的眼光等,逐漸都顯示著,台灣長照方面的確仍須有很大的改善的空間。
無米樂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營造將近二十年,從整理社區到復興當地文化,培養了社區的軟實力,提升農村價值和產業多元,更因電視劇「俗女養成記」取景發展光觀,打造地方特色,吸引青年返鄉創業。
九〇年代教改,台灣教育史的轉捩點。當時社會風氣逐漸開放,改教體制也成為全民討論的議題,政府實施教改無非是希望教育能夠回歸本質,讓學生能「快樂學習」,且每一位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生都可以立足在同樣的起跑點。
「實習」是目前許多科系的必修課程之一;近年來,在全球化的影響下,為了培養國際移動人才,許多學校開始與外國企業合作,開辦海外實習,讓學生在實務經驗上添加了異國文化的色彩。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