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漁業永續之路 環境維護勢在必行
台灣養殖漁業主要分為內陸養殖魚塭、海面養殖及箱網養殖,雖然台灣現下市場仍以捕撈漁業為主,但為維護海洋資源永續利用,養殖漁業成為未來重點產業。養殖漁業衍伸的環境問題也成當務之急,其中包括廢棄物及塑膠微粒的產生、海洋優養化等,因此在漁業發展與環境友善間取得平衡,已成各界共同努力之首要目標。
台灣養殖漁業主要分為內陸養殖魚塭、海面養殖及箱網養殖,雖然台灣現下市場仍以捕撈漁業為主,但為維護海洋資源永續利用,養殖漁業成為未來重點產業。養殖漁業衍伸的環境問題也成當務之急,其中包括廢棄物及塑膠微粒的產生、海洋優養化等,因此在漁業發展與環境友善間取得平衡,已成各界共同努力之首要目標。
「吃魚」在海洋立國的台灣可謂稀鬆平常,其中尤以白鯧魚肉質細緻,口感綿密,廣受民眾喜愛,更是逢年過節餐桌上的常客。然而,據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顯示,近十年台灣漁業總產量持續縮減,自2014年的140萬公噸下滑至2022年的87萬公噸。專家指出,其涉及氣候變遷、魚群變化、人為過度捕撈等因素,面對生態瀕危,當前必須制定完備漁業法規,推廣民眾正確食魚觀念,方能維繫海洋資源永續。
座落在雲林縣口湖鄉的下崙國小,近年發展「在地探究課程」在教育界引起迴響,而該課程的幕後推手,是來自下崙國小的校長黃淑玲,為了讓學生更了解下崙地區的在地生態與故事,便偕同校內老師著手設計課程,讓學生了解當地主要的養殖漁業,以及特色濕地等環境議題,期盼學生有朝一日可以根留故鄉,並銘記「下崙是他們永遠的家」。
1986年韋恩颱風入境,雲林縣湖口鄉成龍村遭到海水淹沒。2005年農委會林務局提出「生態補貼」概念,並邀請觀樹教育基金會進駐,利用國際藝術節吸引外地遊客駐足,更在村內建造了全台第一座與水共生的「高腳屋示範住宅」,成為西南沿海嚴重地層下陷的有效解方。
中國於去(2022)年中發布水產禁令,陸續禁止多樣台灣漁產品進口,原先大量出口的水產業出現滯銷,已逐漸影響整個產業鏈,政府目前積極發展國內銷售與國際加工市場,盼能早日讓市場轉型,降低對中國貿易需求。
七股漁民在去年11月上凱道抗議大潮溝漁電共生開發案,由於當地養殖許多品質優良的文蛤及虱目魚,因此必須確保來自大潮溝的乾淨水源。儘管中央目前禁止開發台61線以西的生態敏感區,但是當地漁民還是碰到許多產權和環境保育問題,也不見政府有保障漁民及維護環境的配套措施。
我國無形文化資產中的傳統知識與實踐僅有四個,其一為彰化芳苑海牛文化。因芳苑位於雲彰隆起的地形,為全台唯一保留蚵農自日治時期使用牛隻進行採蚵的場域。卻因科技日新月異,海牛逐漸被採蚵車及牡蠣搬運機取代,導致如今僅剩八頭海牛。為復育海牛,芳苑居民結合觀光、課程推動,並成立海牛學校,以延續及傳承海牛文化。
嘉義縣於108年開始推動智慧漁業,如:水質監測(提前提醒未來一週水質變化)、遠端監控的科技,運用不同的技術來加入傳統養殖漁業,激盪出不一樣的新火花,也穩定業者收入,強化青年回家接手家業的意願,讓養殖業不再是夕陽產業。
據漁業署於2021年公布《漁業統計年報》資料顯示,台灣進口蝦市占率近七成,反觀國產蝦僅占三成多。1987年台灣草蝦產量曾占全世界五分之一,面對如今台灣養殖蝦產業的衰弱,業者與政府又該如何應對與轉型?
循環水養殖近年來因新穎的技術、政府的補助,以及石斑魚無法出口後,推動全民吃石斑魚,因此開始掀起漁業討論風潮。政府在2020年後,更祭出最高補助漁民200萬元,以轉型循環水養殖系統,不過漁民卻有不同的想法。
「龍膽石斑的故鄉」屏東枋寮新龍社區近年來致力於推動產業改革,運用食漁教育結合漁村體驗活動,吸引觀光人潮,也從廢棄魚鱗提煉出膠原蛋白加工成保養品,成功獲得消費者青睞,挽救衰頹的社區。
壯圍鄉位在宜蘭縣東北部,各類的資源與交通,都很難跟市區相比,有一群對農耕生活非常嚮往的青年,集結成微圍共創聚落,用創新的方式,推廣與牛互動模式及在地農產品,讓大家愛上壯圍。
台灣四面環海,許多民眾靠海生活,但全台各地沙岸侵蝕問題一直存在,除了影響沙岸生物生存,也影響養殖、觀光產業,更有可能危及民眾人身安全。目前各界積極推動沙岸防護,期望沙岸侵蝕能減緩,並讓海岸地區得以永續發展。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