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傳承三代板凳工藝 張家兄弟守護夕陽產業
屏東縣萬丹鄉崙頂村的木板凳及砧板曾是全台產量第一,全盛時期村內有一半以上家庭從事木業,但因受到塑膠材質傢俱低成本、製造速度快的特性影響,使得傳統木工行業從民國80年代起逐漸沒落,至今整個崙頂村幾乎僅剩張家兄弟堅持古法,用長輩流傳下來的工法維護木板凳產業。
完整內文屏東縣萬丹鄉崙頂村的木板凳及砧板曾是全台產量第一,全盛時期村內有一半以上家庭從事木業,但因受到塑膠材質傢俱低成本、製造速度快的特性影響,使得傳統木工行業從民國80年代起逐漸沒落,至今整個崙頂村幾乎僅剩張家兄弟堅持古法,用長輩流傳下來的工法維護木板凳產業。
完整內文台灣「天日曬鹽」產業起源於1665年,至2001年所有鹽廠停曬,有300多年歷史。而今隨著科技發展,已由機器取代人工曬鹽,僅剩位於台南的井仔腳瓦盤鹽田,完整保留天日曬鹽產業與文化。今年87歲的涂丁信,年輕時曾任鹽工、製鹽技術員,退休後仍回到鹽田擔任顧問,已在台灣鹽業服務超過一甲子,期盼將曬鹽技藝傳承下去。
完整內文筆墨紙硯是書法的必備工具,其中墨色的濃淡又能使作品呈現不同韻味。為堅持傳統工藝,存續手作墨條技術,全台碩果僅存的手工製墨廠,透過流行元素改良產品,力求產業轉型,盼以超越墨條刻板印象。
完整內文台灣早期家庭普遍使用鐵鍋,不過隨著當代家庭型態轉變,現今家中人口少且多半外食,影響開伙次數。相比現代市售輕巧又好看的不沾鍋,鐵鍋現今已越來越難在廚房中看見,不過鐵鍋相比不沾鍋依舊有其優點。
完整內文早期時代,棉被的意義,不只有禦寒保暖的功用,更代表著長輩對於子女成家立業的祝福。做手工棉被的師傅肩負重責,必須縫製出一床耐用、溫暖的棉被。73歲的陳鴻銘,還在用手工一針一線縫製出一床棉被。
完整內文「有一天,有位客人要訂一面銅鑼,問外面的人說去哪買,人人都告訴他去找『林午銅鑼』買,結果電話打來,客人就以為我爸爸叫『林午銅鑼』!那時候,從宜蘭山上到山下,沒有人不知道我阿爸林午的名聲的。」林午銅鑼第二代師傅林烈旗,驕傲地說著。
完整內文燕窩自古以來被視為名貴補品,只有皇帝與貴族能夠食用。千年後的今日,燕窩仍是人們進補的選擇之一,但昂貴價格卻令年輕人望而卻步。作為年輕人代表的Yen,決定透過改變燕窩外包裝與結合甜點的方式,讓燕窩融入年輕人的生活。
完整內文大稻埕是清朝至日治時期北部的重點貿易中心。時代更迭,批發市場逐漸沒落,大稻埕隨之轉型,傳統產業改變形式,從批發轉為零售及觀光產業,文創商品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替古色古香的大稻埕注入新的活水。
完整內文手工玻璃在在生活四處可見,不論是室內裝潢或是家用門窗,都與玻璃息息相關,玻璃相較於其他材料,不僅更美觀,也較容易裝卸。年僅26歲的劉哲瑋,在大學剛畢業的年紀選擇投入玻璃師傅的行列,為該項傳統產業注入新血。
完整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