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心瑜、柯乃瑜、曾郁淇/採訪報導
台灣在2018年正式進入高齡社會,根據內政部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含)止,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就佔了總人口17.56%,85歲以上人口也佔了1.8%,首都台北市更在2022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超過2成的老年人口,人口老化已經成為台灣社會不得不重視的議題。
長照資源 欠缺整合
根據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室的資料顯示,2022年台北市長照需求人口總數為10萬5,888人,相比2021年的10萬2,945人,成長約2.86%。截至2021年止,台北市有32家日照中心,可收托人數為1,226名,惟是年台北市日間照顧中心的收托人數(含身障者收托),卻僅有1030人。
伊甸基金會三峽北大社區長照機構組長鄭惠文指出,廣設日照機構或許對社區政策發展上有幫助,但並不能提供家屬全面的需求,如無法分擔夜間照顧責任。她也表示,政府因應長照失能人口持續增加,推動長照給付及支付制度,雖近一兩年都在不斷調整,但因該政策對於日照服務涵蓋的範圍廣,如同樣給付金額的長輩照顧起來輕重度常有區別,在實際服務上也常有不對等的情況發生。
提升長輩自主能力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公共事務組組長劉容谷表示,該會一直以來致力的目標,即為「預防照顧」服務,如讓長輩參加活動、步入社會與人接觸等,讓長輩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持續有生活目標、體能的鍛鍊,讓身體機能變好或保持頭腦清晰,未來不必仰賴長照服務,才是最重要的。她也強調,訓練長輩的「能」,即自主能力。才能有效協助長輩們度過有尊嚴的晚年生活。
台北市北投社區大學校長謝國清表示,高齡教育有其困難所在,長者學習較慢,也比較容易忘記上課的內容,老師們需花費更多心思規劃。讓長輩可以記得上課內容,因此也有老師使用錄影的方式,讓長輩可以回家複習。
而關於政府的補助方面,謝國清直言補助其實不夠,台北市已經變成超高齡化社會,70歲以上的高齡學員越來越多,而學校針對70歲以上長者,有學費五折的優惠,再加上學校環境設備的維護跟清潔,也造成學校在財務上面的負擔。
不老電競 新舊世代交流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教授陳正芬指出,社會將銀髮族預設為需要幫助的弱者,刻板印象讓不少長者感到抗拒;「他們本身的自我意識,我覺得其實是需要去傾聽、關心的」。近年來許多銀髮族投入電競,成為開展跨世代交流的敲門磚,讓他們有機會在找回自信之餘,形塑另一種高齡的生活樣態。
姜宜淑與劉孟德在退休後,選擇加入電競隊伍,姜宜淑說到,「最重要的是向上的心。我活了那麼久,覺得怎麼可能這種小挫折就把我打敗。」不害怕出糗、丟臉是兩人的共同信念。他們表示,和年輕人一起打電競,不但可以學到新技能,還能與新朋友互動,不會因為退休賦閒,反倒沒人交流。
李福鈞和邱樹嘉分別投身不同的領域,兩人都相當強調自己的志趣可以帶來相當的快樂;踩高蹺表演的邱樹嘉認為「我可以透過自己的演出給大家歡笑、增加互動,就是對我來說最快樂的事」,非常熱衷於各式電玩遊戲的李福鈞則說「和年輕人對打遊戲,為自己帶來新的挑戰,這樣就是種樂趣。」
陳正芬認為,年輕族群缺乏與長者互動的契機,加上長者與外界交流的減少,都是造成老化的重要原因,退休並非導致疾病與加速老化的最主要因素,長者要保持與外界的互動,才能在生理、心理,與社會三方面的交互關係中取得平衡。
退休不是終點 樂齡職場青銀共融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至2050年,65歲以上高齡人口數將達到總人口數37.5%,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及平均壽命增長,國人平均壽命已拉長至80歲以上。以65歲退休為準,還有將近15年的時間,而長輩在退休脫離職場後,常因缺乏社交與規律生活,加速體能退化或喪失生活目標。
依勞動部統計,2021年中高齡(45-64歲)、高齡(65歲以上)的勞動參與率分別為64.7%及9.2%。但據最新統計數據,中高齡勞動力雖仍為多數,但占全體中高齡及高齡者比重已自十年前95.1%降至92.8%,如此看來中高齡就業的狀況稍有下降。因此勞動部在2020年底推出中高齡就業專法,針對企業雇用中高齡給予補助,掀起一波中高齡就業的熱潮。
其中,為鼓勵長輩再投入職場,弘道基金會企劃「不老夢想125號」活動,負責人之一的陳家羚表示,為配合全齡友善空間,結合文化資產與社會福利,整建原宮原武熊宅邸側邊,打造成不老食光餐廳。並僱用14位高齡長輩來餐廳當廚師及服務生,讓高齡團隊服務更貼近民眾和市場的需求,並讓民眾從中體驗長輩的不老精神。
陳家羚表示:「因為平常逛市集都是年輕人擺攤居多,覺得很可惜,這件事情不應該排除長輩。」今年利用宅邸旁庭院,舉辦不老夢市集,除一般手作市集外,也設立給18歲以上青年跟65歲以上長輩一起擺攤,達到不老夢想核心「青銀共創」,讓市集無年齡感。
企業參與度在勞動部推行專法後便逐年提高,但除補助之外,企業在聘用銀髮族方面,例如工作分配或福利政策等都得要有應對措施,才能打造真正適合長輩就業的友善環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