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淑惟、黃詩純、葉蕓慈/採訪報導
近年來「永續」的概念越來越受到全球重視,其中也包含從事旅遊行為時應注重是否符合永續的理念。2011年《環境教育法》推出後,民眾逐漸增加對環境的重視,永續旅遊的觀念也漸漸提升,不只是遊客應注重旅遊過程中需盡量減少對環境造成的負面衝擊,旅遊業者也必須回過頭審視,如何做才能保護地方環境以及資源,同時引導民眾更深入了解旅遊地的文化及特色。
關於國際上的永續旅遊理念,國際永續旅遊組織龍頭「全球永續旅行委員會」指出,永續旅遊準則的架構分為四大面向,包含「永續管理」、「社會經濟的永續發展」、「文化的永續發展」,以及「環境的永續發展」。在進行旅遊時,不論是旅行產業、商家或民眾都應注意與遵守永續的理念,才能達成旅遊活動的永續性。
而永續旅遊的定義,台灣永續旅行協會創辦人陳盈潔認為:「降低旅遊產業所帶來的負面衝擊,並增加或強化正面影響」,這包含旅遊開發及旅遊行為。根據台灣永續旅行協會引述國家地理雜誌的解釋,永續旅遊就是讓旅遊所在地的社會文化、地方經濟及自然環境產生平衡獲利,使當地的旅遊環境及事業得以長久維繫。
站在旅行業者的角度,風尚旅行總經理游智維指出,在推行永續旅遊時應回過頭思考,要如何做才能保護環境,並朝這個方向做出努力。他說道:「旅行業者應該扮演守護地方環境及資源的角色。」他希望人們能使用較緩慢的步調進行旅遊或生活,挖掘更多當地的故事、食物或體驗,對旅行地能有更深度的認識。
在永續旅遊的實踐面上,游智維說:「進行永續旅遊活動時可以盡量避免干擾當地人的作息。」像是在午睡時段時不使用麥克風介紹,以防打擾當地居民的作息,又或是與地方餐廳一同合作使用可重複利用的餐具,減少旅遊行為對當地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如此,才能逐漸建立一個對環境永續的旅遊模式。
「生態旅遊及永續旅遊在廣義上可以相通。」台灣生態旅遊協會監事陳永松指出,目的同樣都是希望在旅遊過程中能將對於環境的衝擊降到最低,但他認為要達成永續較不容易,因此以生態旅遊形容較為貼切。
台灣永續旅遊觀念持續提升
對於台灣永續旅遊發展現況,陳永松表示:「台灣不該一味朝聖或效仿知名景點。」有時候過度包裝反而會失去當地原有的面貌,無論是在地人或遊客都應該真正地去理解當地的特色與故事為何。他指出,可以培養旅遊地的居民成為專業解說員,因為對當地環境較熟悉的講師更能給予正確的知識及分享在地文化。
「台灣永續旅遊的發展現況以近兩年來看變化較大,過去十年較少有人注意這件事的重要性及未來性。」陳盈潔表示,台灣永續旅行協會在種種機緣下開始起頭推動永續旅遊。她認為永續旅遊需擁有一定的管理機制,應該要思考如何管理旅遊目的地、飯店或是旅行社等等,必須避免只在單一事件上符合永續旅遊標準的矛盾情況產生。
台灣永續旅遊發展現況相較於過去20、30年已經成長許多,永續旅行的觀念持續在建立。但游智維認為,仍有一件需要溝通及提醒消費者的事,即是遊客是否有將消費用於支持永續發展的項目中。他引述台灣肯夢創辦人朱平曾說過的話:「你的每一筆消費,都是在做選擇的投票」。
台南大學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薛怡珍表示,台灣自2011年開始實施《環境教育法》,從此以後民眾逐漸增加對環境的重視。她說:「台灣是一個小而美的地方。」這片土地上擁有高度的生物多樣性、多元文化的族群、各地具有富含不同特色的產業,這些都能作為向外界推廣永續旅遊的優勢。
和平島公園運用在地資源 實踐永續旅遊願景
基隆和平島公園於2020年獲得「ISO 20121永續活動管理系統」認證,是亞洲唯一取得認證的國家級旅遊景點。延續永續活動的理念,和平島公園在2021年11月舉辦「掀風潮」活動,透過地景藝術、展覽藝術和裝置藝術,讓民眾認識和平島的景觀及在地文化。
隨著永續觀念的盛行,基隆和平島公園從2018年起針對環境、社會及經濟永續面進行長期的規劃,例如在園內建立無包裝商店;推廣當地特色——石花菜所製成的各項產品;優先選擇、採購具當地自然、文化特色之產品或服務等,並積極推動環境教育,實踐和平島成為國際永續旅遊島的願景。
為了促使更多人前來和平島觀光,和平島公園以「風和雨」為主題舉辦「掀風潮」的活動。關於「掀風潮」的活動理念,和平島公園公關莊夢如表示,冬季的和平島公園受東北季風影響,寒冷潮濕的天氣使得民眾來遊玩的意願不高,這場活動期望能翻轉大眾的印象,即使在冬季也能感受到和平島公園的美、重振夏季的旅遊人潮。
此次活動在每週推出不同的體驗互動,各項體驗圍繞著永續發展的模式進行,例如「以物易物」,讓舊物能夠有再次被使用的價值。在「苔球工作坊」,讓原本會被丟棄的咖啡渣得以循環利用化作植物生長的養分;在「風土小旅行」活動環節,其中介紹景點的導覽老師皆為當地退休的長輩,除了提供當地居民工作機會,也能藉著長輩的豐富經驗與感受,將和平島的故事傳承給下一代。
「和平島公園成功利用在地的文化特色為和平島賦予新生命。」居住基隆的民眾李昱徳表示,和平島不再是以往那個老舊的公園,透過完善的規劃園區與不定期的舉辦活動,在不破壞環境下製造出商機。同時民眾可以在餐飲、觀光甚至是導覽人員上都能認識到和平島的人文特色,希望大家也能親自走訪、認識這個美麗的地方。
莊夢如表示,以往民眾對和平島公園的印象都停留在「是能烤肉的好去處,甚至能在岩石地景上自由走動」,經由團隊的接手後,開始致力於辦理活動、經營和平島公園,以減少對環境的傷害,在永續與旅遊間取得平衡,為和平島創造新面貌。
觀光產業拚快經濟 專家:永續原則是指南
近年來隨著國際間開始重視永續發展,我國旅遊產業也意識到永續的重要性。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永續觀光研究中心主任吳忠宏認為旅遊只是觀光的其中一個環節,因此用永續觀光產業來說明會更為貼切。他表示以觀光產業的角度來看,建立觀光的永續發展才是可行之道,並不能只是追求短時間的快經濟。
資料來源/如何促進永續觀光? |
吳忠宏表示:「一個產業如果要永續發展,不能單單只重視經濟面,必須得重視環境與社會文化這兩個面向,那才是構成永續發展的三要素」,若沒有將三要素貫徹始終,產業是沒有辦法達到長期經營的。
吳忠宏認為許多觀光產業只重視經濟層面,反而忽略了當遊客人數增加時,對當地的生態環境也可能造成影響。他表示:「當生態環境遭受到衝擊或破壞,觀光業者必須省思,是否要為了短期的造訪興盛,犧牲旅遊目的地的生態環境。」
吳忠宏進一步解釋若造成當地無法挽回或難以回復的傷害,待到環境被破壞得體無完膚後,當地的旅遊價值還能留存多少。這種以幾乎不可逆的方式,透過消磨生態環境粗暴換來的短暫觀光盛況,對於觀光一詞原先的良善立意可謂適得其反。
吳忠宏亦認為每位遊客都該當個有意識且負責任的旅人。在體驗良好的觀光品質的同時,也該一起維護生態環境,使旅遊景點的美好不只是曇花一現。當遊客能建立永續的概念時,旅遊景點才能有永續發展的未來。
對於綠色(永續)觀光產業,陳盈潔則提到近年來有越來越多標章系統去檢核綠色供應鏈是否達到各項永續條件;而台灣觀光業現今也主推較基礎門檻的GTS綠色旅行標章,她表示:「標章就像工具,能夠檢視業者在經營的模式上是否有破壞環境或替大自然帶來額外的負擔」。
「隨著疫情的變化狀況隨時都可能影響觀光產業,這也讓更多業者能在這段期間花更多時間去審視自己」。陳盈潔也認為疫情雖然放慢了大眾的生活,卻同時加速檢視永續觀光管理的機會,評估營運步調是否有朝永續經營的方向努力,讓全球的綠色產業能夠一起進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