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焦點環保公衛

巨峰葡萄香又甜 廢葡萄藤變身成綠金

記者 屈道昀、蔡孟廷/採訪報導

彰化縣是全台灣最大的葡萄產地,根據農業情報資料,全台灣葡萄的耕地面積大約有2500萬公頃,光是彰化縣大村鄉生產量就高達1400萬公頃,平均每兩顆葡萄,就有一顆來自彰化。

在彰化最主要種植的品種,是由先鋒葡萄所改良的巨峰葡萄,針對葡萄生長的不同階段,會分為裸果、戴斗笠、套袋三種,在農業技術提升的情況下,葡萄從以往一年一收的水果,變成一年兩收。現在葡萄也能在冬天採收,雖然冬果的大小沒辦法和夏果相比,但是味道會更香會甜,所以仍然有不少的農民選擇冬果的培育。但大量的葡萄帶來的不只是亮眼的經濟成果,隨之而來的也有大量的農業廢物——葡萄枝條。

即將成熟的葡萄需要套袋,以免成為鳥類的食物。攝影/屈道昀

傳統農業傷生態 燒藤空污難管制

農業時代,少量的葡萄枝條能夠當作柴火來使用,燃燒後的炭灰也能重新回歸土壤成為下一季的肥料,但是隨著台灣的的工業化,天然氣瓦斯爐逐漸取代過去傳統的爐灶之後,葡萄藤的實用性大大的降低,民眾開始將葡萄藤堆棄在路邊或是就地燃燒,這樣子雖然能快速的處理大量的農業廢物,但同時也會造成空氣污染。

空污法通過後,就地燃燒這個方法變得不再可行,為了處理這種問題,當地居民決定將葡萄藤作為社區特色的裝飾品,如花圈、捕夢網等,雖然居民有努力將葡萄藤做成許多手工藝,但消耗的廢棄枝條依然有限。

社區居民手作捕夢網。攝影/蔡孟廷

農廢藤條化新寶 「限氧悶燒」廢氣少

在彰化縣大村鄉土生土長的賴茂盛用自己發明的「限氧悶燒炭化技術」把葡萄枝條燒製成葡萄藤炭,再將炭塊壓製成炭粉,讓炭粉能夠重新回歸土地作為有機肥,同時悶燒所產生的副產品——木醋液,亦可作為有機農藥,除蟲、除臭,讓葡萄藤不再只是燒掉和堆積。

不只如此,朝陽科技大學的師生看到大村鄉目前所遭遇的困境,也開始思考悶燒後的葡萄藤炭是否有除了堆肥以外的其他功能,於是他們進一步的去挖掘葡萄藤炭的其他潛力,他們不只是將葡萄藤炭製成花盆、筷子這類的生活用品而已,甚至連祭祀上必備的線香、立香都是他們利用葡萄藤炭所製成。

他們也創立品牌,將不起眼的葡萄藤炭變成這一個個生活隨處可見的用品,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讓民眾知道台灣農廢問題其實一直存在,但透過許多小巧思,它們也能搖身一變,變成許多有附加價值的商品。

朝陽科技大學師生一同創立品牌研發產品。攝影/屈道昀

炭香爐煙裊裊升 大村鄉里滿馨香

在彰化縣大村鄉也有全台灣最古老的五顯大帝廟——五通宮,五顯大帝一共分為五尊,分別是老大蕭顯聰、老二蕭顯明、老三蕭顯正、老四蕭顯直、老五蕭顯德,五通宮中不但有歷史悠久的神像,也有不少獨特的文創商品。

葡萄炭香更是其中的結緣品,五通宮主任游博程表示,想將葡萄炭香作為一個象徵,不但有大村鄉本地的特色,更是只有五通宮在使用的專用香,能為每個來朝聖的香客,留下對大村和五通宮的深刻印象,希望這個影響力是由外而內的回傳回來。

五顯大帝神尊。攝影/蔡孟廷

老年生活再出發 樂團表演不喊卡

走進大村鄉的擺塘社區,可以看到一群婆婆媽媽在熱情的練習打擊樂,她們是有省錢千歲環保打擊樂團。由於彰化縣也是個人口外流嚴重的縣市,長者待在住家無人陪伴也成為一大問題,因此擺塘社區開始號召社區的老人一同參與表演的活動,在閒暇的時候就聚在一起練習、聊天,讓這些婆婆媽媽們可以在退休後繼續保持年輕的心,也跨出家門多走走運動。

有省錢千歲打擊樂團合照,指導老師姚順隆(後)。攝影/屈道昀

對大村鄉的居民來說,這片土地不僅是他們生長一輩子的地方,更是透過葡萄養活好幾代家人,因此葡萄對於他們而言,可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精神象徵。以前被視為垃圾的葡萄枝條,在大村居民和朝陽科技大學的共同努力,他們翻轉思考,將危機化為轉機,有的人讓文創融合宗教,有人讓長者們有舞台能發揮自我,也有人培養在地居民的環保意識,讓葡萄藤成為一個永續的循環,他們透過自己的力量,讓大家看見大村,也讓大村的葡萄精神,世代相傳、生生不息。

果粉的葡萄,才是好吃的象徵。攝影/屈道昀

 

延伸閱讀:

農廢再利用 「菱殼」變烏金

兒子一句話 他用果菜殘渣種出友善洋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