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董宜蓁、李嵐馨/採訪報導
北市府十月初選定大安森林等六個公園裝設計時器,試辦友善限時分享方案,目的是因為想讓小朋友都能玩到鞦韆,學習和他人分享,但用規範限制玩樂時間的方式引起民眾不同看法。
有民眾認為計時器只能限制有公德心的人,對於學習分享沒有太大意義,且失去本應該學習溝通的機會,但也有民眾認為加裝設計時器也不錯,可以藉著規範教育小朋友。
公園的遊樂設施是小孩玩樂放鬆的去處,時常會有小孩玩的不亦樂乎而忽略了時間,導致其他小孩也想玩卻等不到,因此爆發口角甚至衝突,因此北市府祭出計時器的方案。但公園的器材屬於公有財,社會上也有許多事務需要共享,不可能有源源不盡的資源讓所有人享用,除了擴增設施、限制玩樂時間等外在的辦法外,從小教育小孩,引導小孩分享更是不可或缺。
部分家長認為,用規定來限制孩童可以減少爭執或衝突的發生,雖然用處不大,但多少有些幫助。另一部分家長則認為,沒有必要設置,公園一直都是共享的空間,提升公民素質才是首要關鍵,否則治標不治本,看到有人排隊時也會自主勸說孩子換人玩,如果真的發生衝突,教育孩子如何跟他人溝通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對此,台大兒童精神科醫師張鎔麒表示,計時器的政策是用規定輪流的概念,和分享的定義有所不同,對孩童分享概念的建構幫助不大,重要的是家長在旁如何講解,如果家長跟孩子說三分鐘到了所以得換人,對孩子而言這就是因為規定被迫,而非自願換人。反之,如果家長跟孩子說「因為後面還有人在玩,我們先換其他人玩」,以此溝通的方式,才能真正引導孩童建立正確觀念。
張鎔麒進一步表示,要想正確引導孩童分享,首先得讓孩童感覺自己有完整擁有權,有安全感後,再和孩子溝通,自發性的願意將一段使用時間或是一半的物品等分享給別人,讓孩子理解分享帶來的好處或喜悅,進而讓分享的概念在腦海生根。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