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鍾恩曜、方桉珉、林洸志/採訪報導
美商福斯傳媒集團旗下運動頻道「FOX體育台」於2020年底拋出震撼彈,宣布自2021年起陸續退出亞洲市場。而台灣被列為首批停止服務的地區,於1月1日起正式停播,結束在台近十年的業務。
本土企業如緯來體育台拜中華職棒及第四台普及之賜,屬於台灣元老級的運動頻道。至2008年底,自詡為「新媒體的領航者」的愛爾達體育台於中華電信MOD上開播,提供更高畫質的轉播服務,使得小小一個台灣,巔峰時期共有四家提供運動賽事轉播的電視公司並存。
國人運動風氣不盛 新型收視管道難成氣候
多元收視管道對運動迷而言可謂一大福音,可惜的是,台灣民眾偏好昔日第四台付月租費,就能夠收看上百個頻道的「吃到飽」模式,使得訂閱制難以成為主流。從根本面而言,國民普遍缺乏將運動融入生活的習慣,因此在部分電視台改推「單點頻道」或「線上月租」的收視方式時,多數民眾並不買單,造成訂戶付費始終無法為業者帶來獲利。
另一方面,運動媒體自第四台營運商獲得的利潤有限,使得每家公司長年呈現入不敷出的情況。多家電視公司的主播球評不約而同表示,對於體育台的長期虧損,母公司或由其他營運事業,或藉由旗下熱門頻道的盈餘來支持,甚至是將投資運動轉播作為建立品牌形象以及社會公益的一種方式。
知名足球球評石明謹更直言:「台灣民眾對運動或多或少存在偏見,相對不願花費在運動上。尤其昔日付一筆金額便能收看第四台的習慣,使得今日推行仿效美國、日本的頻道單頻道訂閱模式不被大部分台灣民眾接受。」
難以在台獲利,外商公司改變經營策略
種種跡象都顯示運動媒體在台的困境,即使台灣媒體如緯來、愛爾達已耕耘多年,仍是長年虧本經營。母公司或用集團旗下其他事業盈餘來支持,或是以「社會公益」、「建立品牌形象」的心態勉強維持至今。
然而對台灣「以獲利為導向」的外商集團如福斯或進入台灣市場邁入第五年的Eleven Sports而言,更是在商言商,若無法達到預期獲利,轉型再出發或是直接退出台灣市場更是被視為理所當然之事。
FOX母公司福斯傳媒於2020年官方聲明表示,體育頻道退出台灣市場是迪士尼併購福斯後,亞洲市場經營方式的轉變。目前釋出消息顯示電影及綜藝節目頻道仍會持續維持,而結束體育台事業則為營運方針的其中一部分。
前FOX體育台副總經理張致平認為:「外商公司看待的是整個亞洲市場,而非僅僅是單看台灣而已,因此撤出台灣是根據長遠發展的業務考量。」該頻道資深主播林煒珽也說:「整個亞洲體育頻道的經營不易,母公司陸續有退出的計畫,台灣剛好是第一批結束服務的地區。」
全民提升運動風氣 帶動產業正向循環
運動節目通常被視為諸如娛樂、綜藝等休閒消遣之一,所以台灣民眾收看運動賽事的習慣難以養成。上至政府單位,長期對於運動項目的態度更是「奪牌優先」作為考量,而非以長遠發展為出發點,扶植運動產業。
石明謹開玩笑說:「就是因為奪牌考量、台灣發放奧運金牌國光獎金全球最高,使得愈冷門的運動台灣人愈愛。但是 ,就算世界盃拿冠軍發給奪金者一億元,台灣也拿不到冠軍!因為政府並不重視運動員有計畫性培養、基層教練也停留在土法煉鋼思維,多數仍非採用科學化的訓練方式,這樣台灣運動產業難以進步!」
FOX的退出不是偶然,而是反映出台灣對於運動產業的長期忽視。政府對運動的方針錯誤、基層訓練選手的方式老派,乃至於民眾視運動賽事為消遣,不願花費進場看球、訂閱合法收視管道等因素,使得運動媒體在高成本的營運壓力、收入嚴重不成正比的情況之下,陷入長期虧損的惡性循環。
有鑑於此,若不想再看到下一間收工的運動頻道,民眾除了要提升對運動的興趣及素養,還須養成使用者付費的習慣,透過合法的管道訂閱頻道收看高水準的運動賽事。
新冠疫情衝擊 運動轉播新趨勢
2020年對全球而言是艱難的一年,不只打亂了原有的秩序,運動賽事也受影響,原定夏季舉辦的東京奧運更是因此延至2021年舉行。即便如此,2020年對於台灣體壇可謂相當重要的一年,不只中華職棒搶先全球開打,為了推廣中職給國外棒球迷一解疫情之愁,甚至在球季初首創英文轉播服務。
除此之外,新成立的職業籃球聯盟P+ 聯盟(全稱P.League+)也順勢開打,被視為由籃球協會所主導的SBL超級籃球聯賽最大競爭對手。兩聯盟不僅在賽制及營運模式有所區隔,對於賽事轉播管道也是互別苗頭。
P+ 聯盟除了在網路平台YouTube進行中英文轉播服務,有線電視則分別由民視及Momo綜合台提供轉播。SBL雖然同樣於YouTube及有線電視(緯來電視台轉播)直播,然而討論與關注度卻無法和新聯盟抗衡。
談到轉播SBL對於電視台營運影響,緯來體育台台長文大培表示:「其實轉播SBL對我們而言反而是相對節省成本的。因為我們不需要用到花費較高的製播技術,而只要取得民視的訊號。再加上SBL的收視表現其實也沒觀眾所想的那麼差,因此對我們電視台經營而言反而是有利的。」
至於離開FOX後自行成立整合行銷傳播股份有限公司的執行長張致平則認為,未來將會走向小成本製播的時代。相較昔日必須提供高專業、高成本的製播團隊才能夠及時提供運動賽事直播,張致平認為短影音的特性更能抓住現代人的閱聽習慣。除了在辦公室架設簡易攝影棚,因應Podcast及Clubhouse所帶起的風潮,同時也投入廣播節目的相關製作,因應產業發展趨勢。
時代在變,觀眾的收視習慣也在改變。近年來台灣觀眾對國際運動賽事的關注式微,加上國內近期掀起的學生籃球風潮,校園賽事逐漸被視為運動頻道的轉播重心。
台灣市場狹小 運動產業生存之道
運動轉播是項費時費工的高成本投資,可惜國人普遍對運動不夠熱衷,對於頻道商而言,單靠死忠運動迷們難以維持營運。因此,本土運動媒體公司多半呈現長年虧損的情況。
從根本面而言,民眾對於運動的不熱絡,鮮少有如美國茶餘飯後將運動賽果作為日常聊天話題的風氣,同時月租第四台就有上百台電視視頻道可供選擇,對此國立體育大學教授陳子軒直言:「體育台只是眾多頻道的選擇之一,因此運動媒體在經營時也須同時和其他領域媒體同業競爭。加上新媒體也瓜分傳統有線電視收視族群,使得運動媒體經營更是難上加難。」
國人普遍對運動興趣缺缺,尤其受儒家文化薰陶,讀書、升學仍是多數民眾的優先考量,運動僅被視為休閒娛樂的其中一個選項,較不被多數民眾重視。
「日本學童常在放學後從事運動,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文化,自然將運動融入生活;巴西人也是從小就『玩』足球長大 ,他們那邊反而是會踢足球的有前途,不會踢足球的人再去讀書。」身兼社團法人台灣足球發展協會名譽理事長的石明謹感慨,運動產業的發展不能只單靠政府與企業的金援,更需要透過全民接觸運動,才有可能投入時間欣賞並了解,建立起運動的風氣與文化。
時常搭檔石明謹轉播足球賽的愛爾達頻道業務經理謝思毅也指出,即使現階段民眾尚未養成平時收看運動賽事的習慣,假使能夠藉由大型運動賽會,或是台灣選手表現出色的項目引起話題,無非不是帶動全民運動風氣的第一步。
民眾對於運動所願意投入的時間與金錢也愈來愈高,若能夠在運動轉播投入更高的消費,對於產業則會是正向的提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