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佑峻、林伶潔、蔡佳芸/採訪報導
運用手機管理與記錄生活,已是現代人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一部分。在這些手機App中,有些能將生活習慣遊戲化,像是提醒人們喝水、記帳,或是管理時間。這些軟體不僅能夠刺激人們行動,也能吸引更多使用者。但實際上是否能有效的改善與管理人們的生活,對於使用者的生理與心理有會有著什麼影響,是現代使用者需要正視的問題之一。
工具類App獲青睞
智慧型手機盛行,多款手機程式相繼開發,世新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兼任講師陳彥霖表示,基於電子遊樂器與電腦的普及,使電子遊戲唾手可得,人們隨時都能接觸電腦及各式機台遊戲,而現代的小孩多半從小就接觸線上遊戲。陳彥霖提到,其實台灣有滿多知名的遊戲開發廠商開發許多遊戲化的互動App。
遊戲化的手機工具多半是為了解決人們共同的問題,透過應用程式驅動自身行為,改善生活中的問題。陳彥霖說明,遊戲有許多不同的類型可供開發者做為設計參考,但遊戲主體大多都會設定一個具體目標,使人們在遊戲當中進行故事劇情的推理、打敗惡勢力拯救世界以及蒐集任務所需的要素。
陳彥霖說明遊戲化工具:
運動社交遊戲化
2019年一發行便引發搶購潮的Switch健身環,使人們透過玩遊戲的方式進行運動與舒展,加上疫情緣故,不出門也能運動形成風潮。台灣有許多設計者推出幫助人們動腦或加強運動的手機程式。然而遊戲需要不斷推陳出新才能應付熱潮,手遊設計者余明軒表示,他希望幫助人們在下班或無聊之餘,透過簡單的數學推理遊戲,在休息放鬆的同時幫助腦袋更加靈活。
人們對於一款遊戲的熱度並不會持續太久,對此余明軒說明,自己是自學程式語言,還需一人包辦企劃、設計、美術三大要素,因此在獨立製作的情況下,得花上好些時日去摸索及創作。「有時候還沒設計好,就有人搶先推出類似的遊戲,雖然這種情況無可避免,但可以看他的作品去思考如何加強。」余明軒說。
部分大學隨著科技變化而設立資訊設計等相關科系,如何在課程中幫助同學學習新知,還能在未來出社會後與市場接軌成一大關鍵。參與教育部數位遊戲海外人才A+計畫的許智傑說:「學校除基本的課程教導,還配合業界創作者回饋與分享,最後加上自己實際操作與摸索才較有幫助。」他同時指出,自己多玩遊戲反而更能掌握遊戲市場趨勢。
多元資訊平台整合
國外的手機軟體開發公司因應語言證照考試,設計出語言教學的遊戲化工具,讓人們透過成就累積機制,促進學習的動機。除了將遊戲化App使用在教育上,也有不少手機軟體應用在社會福利、醫療復健等領域的案例,這些運用都獲得了很好的成效。陳彥霖表示,台灣目前開發的遊戲化手機App仍舊是以生活習慣養成為主,缺乏其他面向的應用。
談到台灣與國外遊戲化工具產業的不同,美食誌軟體設計工程師郭建良表示,近年來許多新創公司開始針對時下年輕人的生活習慣改變設計面向,配合年輕人的生活步調及平時較常接觸的傳播媒體,結合成多元化的應用程式。從穿搭管理、特價活動、商圈折扣,廣至美食地圖等等,意圖幫助人們透過一個線上社群平台,整合各方所需的全面資訊。
郭建良提到,在設計開發時需考量使用者體驗需求及系統面的分析以符合市場需求。其中的困難是無法實際了解使用者需求,且為了不讓遊戲熱度下降,必須不斷改善程式問題,並持續優化良好的部分,由此可見,程式方便性會影響使用者黏著度。
防止成癮 自我管理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將「電玩成癮」列為精神疾病,然而事實上普遍大眾認知的成癮,並不一定等於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林煜軒指出,無法克制自己的使用時間才為成癮,此疾病會導致人們失去時間管理能力,常見的特徵為晚睡晚起、失眠等等的睡眠問題。
林煜軒的專業團隊針對手機成癮開發一款App,幫助手機使用者能夠了解自己使用手機的程度,不需主動紀錄也能計算出個人使用時間的基準值,並且自動回傳提醒通知給使用者以預防過度沉迷。對此,遊戲設計者余明軒也說,現在許多遊戲開始兼具工具型App,會設立鬧鈴或破關形式,甚至有彈跳式對話框,提醒人們使用手機的時間,讓人們享受科技的同時,也能預防成癮的風險。
從生活層面探討,林煜軒認為當人們的自制力或生活現實中的成就感提升時,有望減輕此疾病。他實測所開發的App,發現人們實際使用手機的時間比自己認為的時間高出五成之多,且使用時間越長,低估實際用量程度越大。故假若要降低成癮風險,初步應先了解自己平常最常使用的App,判斷為必要還是想要,進而對症下藥,關閉程式的推播通知也能減少對手機的注意力。
手機帶動遊戲風潮,消費族群的年齡層逐漸下降,林煜軒對孩童的預防歸納成三點:一是控制合理的使用範圍且有足夠的休息時間,二是盡可能以桌上型電腦取代手機及平板,螢幕較大且較能維持適當距離,最後是需要家長全程陪同。做好時間管理是避免成癮的預防關鍵,維持距離同時還能降低誘發眼睛疾病機率。
3C產品傷眼 視力保健優先
根據科技部台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的數據顯示,台灣民眾平均每天使用手機三小時,18到39歲的年齡層更高達五小時。隨著國人使用時間的拉長,驗光師林孟德指出,3C產品使用過多,除了常見的近視、散光外,老了之後可能伴隨著青光眼、黃斑部病變及白內障的問題,且患疾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
林孟德說,3C產品使用過度,年輕時近視及散光度數會急速增加。如果是高度近視的危險族群會有低視力的問題,舉例來說,近視一千度的人視力矯正後,視力也只能到0.8。
林孟德進一步解釋,黃斑部病變除了影響視力還會導致顏色判別失準。白內障則是眼球水晶體混濁,眼前會白花花一片,導致視覺不便。同時這也是世界上造成視力障礙的主因。青光眼則會讓眼壓過高,眼壓突然增加會導致視線突然的模糊,降低後又會恢復。林孟德補充,就算我們常吃葉黃素、玉米黃素,其實也只會幫助黃斑部病變,改善不了其他問題,且除了以上問題還會有乾眼症、老花等狀況發生。
林孟德強調,想減少視力疾病發生,該從基本視力保健就養成好習慣。例如使用3C產品三十分鐘就應休息十分鐘、不在昏暗環境使用手機等,並應確實執行。另外,在工作上必須大量使用3C產品的人,眼鏡的鏡片可以選擇濾藍光鏡片,或是降低螢幕亮度,開啟藍光濾光器等方式來減少對眼睛的傷害。畢竟視力問題雖然可以做手術,但恢復度因人而異,並不是每個人的眼球都經得起考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