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去性別化」除刻板框架 多元尊重盼平權

記者 蘇育琪、李昀、張祐瑜/採訪報導

20195月新北市板橋高中學生發起「男裙日」活動,打破制服中男穿褲、女穿裙的成規,引起台灣及國際的關注。今年10月,國際知名集團聯合了台灣新銳設計師Angus Chiang江奕勳共同發表PROJECT UNI-FORM 無限制服計畫」,打造一系列打破性別框架的制服。以「去性別制服」回應近期台灣年輕族群對於多元性別的包容力與開放性。 

服裝建構的刻板印象

男褲女裙的服裝分界,是整個社會歷經數世紀對性別特質建構的結果,服飾產業的商業手法也是讓男女裝保有既定性別偏見的原因。時尚社群編輯阿翰說明,男裝的既定主要印象是版型線條剛硬、色彩沈穩,意象中較理性的感覺;女性則是服裝線條柔和、容易展露出身材線條的剪裁方式,形象經常與性感、美麗、柔順等印象直接聯結,選擇雖然多元,但是存在許多世俗定義的束縛。

20世紀初Coco Chanel跳脫女性專屬的馬甲和束腹,將褲裝融入女裝中,成為打破女穿男裝的首例,給了女性衣著自由。飾品品牌主理人卓别林表示,隨著性別平權的風潮,近五年設計師在伸展台上為不同的性別提供更多自我詮釋的空間,不管在歐美或亞洲的紅毯上,能夠看到愈來愈多名人穿著與自身生理性別相反的禮服及飾品,以服飾為性別平等發聲,消弭性別刻板印象的裝束。

荷蘭的同志遊行中,跨性別裝扮已跨越年齡層融入生活。攝影/蘇育琪

以男性著裙的案例中,在板橋高中舉辦「男裙日」的前學生會會長林軒宇表示,期待看到在身體與服裝上解放男性,讓不同性別的人皆能在服裝上快樂的做自己,給予多元性別的人另一種選擇。藉由中學生每天必須穿的「制服」為發聲平台,給予多元性別的同學支持與包容,落實平等的需求。在男性的著裙加持下,讓原本「無性」的裙裝在台灣社會中擁有更多元的理解,而不再只是「性感」和「女性化」。

跨越性別藩籬

近幾年的時裝潮流和社會風氣興起去性別化的服飾。阿翰分析,去性別化服飾分為兩類:一是不同性別皆可共同穿著的中性服裝,二是去除男女裝穿著的性別界線。中性服裝的風格主要為模糊身形曲線和輪廓,利用寬鬆的版型讓不同性別、體型、年齡的族群都能適合。

越來越多女生著中性風服裝,逐漸成為流行服飾中的一環。照片來源/網購平台

去除性別界線服飾的含義為男性著用女性服飾和品牌,或反之。卓别林表示,以飾品而言,珍珠類飾品在男性飾品選擇中幾乎是從未出現的選項,因為珍珠給大眾的印象多為優雅秀氣,不過在衣著自由的風氣之下,只要認為能代表自身的配件就是合宜的,當服飾跨越性別藩籬,任何配件皆不再屬於特定人士的專利。

穿搭自由的風氣下,珍珠飾品也納入男性穿戴的單品。攝影/蘇育琪

2019517日台灣成為第一個承認同性婚姻的亞洲國家,LGBTQ 族群在亞洲開始廣為人知,跨性別(Transgender)和性別共享(Unisex)一詞走入生活。飾品品牌主理人羅賓說明,資訊爆炸的世代中,大眾開始透過媒體、社群、教育接收到更多以往非主流的裝扮,去性別化服飾所並非在服裝中自成一格,而是讓許多服飾元素的界線不再涇渭分明。

台北市議員苗博雅表示,人類的穿著是隨著時代演進的,對於服裝風氣的改變可以抱持著較開放的心胸看待,不必無限上綱到這樣的轉變會造成傳統文化、倫理的崩壞。只要在「不妨礙、不侵害他人權利」的前提下,服裝應是給任何性別有更多的選擇,而對於任何人來說,只要讓更多人能夠舒服自在的生活著,都是正向的社會風氣。

人們擁有不同價值觀,校園或社會中雖然無法完全消除性別刻板印象或擺脫歧視,但是「尊重不同」儼然成為眾所支持的共識。阿翰說明,美感是主觀的,只要穿搭的樣子讓自己感到自信、快樂就是旁人不容質疑的。飾品品牌主理人卓别林、羅賓表示,衣著不分性別、種族或國界,過去社會為主流穿搭建立過多框架,成立自身品牌後,希望以不分眾的飾品吸引喜歡的人,才是符合他們「追求浮雲、自由理想」的設計理念。

苗博雅說明,無論支持或反對性別平等與同性婚姻,都需要以互相尊重的角度來對話,以開闊的心胸接待這樣的聲音,以「接納不同」代替「反對不同」。即使在短暫的接觸中不一定能消除對立,但是製造溝通的橋樑後,才有機會讓想法交流。並且強調,在發生針對性別的不公事件時,社會上不該習慣以醜事不外揚的錯誤方式面對問題,讓法律進行必要的處理措施,才是面臨性平事件的重要途徑和觀念。

職場與時俱進 性平法護權益

玻璃天花板雖然是職場上的長久隱藏的問題,不過在部分公家機關和私人企業開始逐漸平等。Acer全球財務張姓女處長表示,自身的職場屬於國際型私人企業,最看重的是工作領域的專業能力,無論何種性別皆會依照工作表現決定升職、薪資的調升。台北市陳姓男警員則說明,招收警員雖有女性保障名額,不過男女的薪資、工作時數等都相同,會以考試作為升遷評斷標準,因此較不容易出現玻璃天花板的現象。

陳警員補充,過去因為招收男性警員的人數多,以樣本數而言,讓男性成為高階長官的機率相對提高。近年來報考警校、警察及檢察官的女性比例都有上升的現象,招收的名額也逐年增加。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近10年隨著女警人數逐年上升,至2019年底已達 7,967 人,占警察官總數的11.52%,現有警員男女比率亦呈現增加趨勢,由2010年的 7.25%上升至 2019年的12.85%

女性作為主要家庭照顧者,可能會請產假、育嬰假等,進而影響升遷。照片來源/Pixabay

勞動部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5條有詳細規範產假及育嬰假,保障生產者與家屬的權益。對此,萬芳醫院蔡姓男實習醫檢師指出,雖然男性同樣擁有陪產假及育嬰假,然而在醫療單位中,女性為主要家庭照護者的思想實為根深柢固的。除了女性自身的責任感之外,在需要請產假和育嬰假時,有機會面臨留職停薪或職位不保的可能,升遷過程中更容易因為性別因素形成不平等。

設立性別友善廁所 性別平權從教育做起

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對去性別化廁所的研究成果顯示,基於目前去性別化與性別平權的趨勢,「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立逐漸受到重視,其目的旨在建構更友善、公平的建築空間,以滿足多元性別者的需求。如今,部分學校、公司等各大場合設立無性別廁所,包容多元性向的人。

世新大學中的性別友善廁所。攝影/蘇育琪

對於近幾年去性別化的議題,苗博雅不稱之為去性別化,而是認為群眾應認知到性別的分類不需要這麼壁壘分明。像是許多人會視性別友善廁所為洪水猛獸,認為這類設施會延伸出許多疑慮。但以生活中的經驗考量,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立實則是讓有限的空間獲得最大效率的應用,並不是一定要針對取消性別的分類,某一部分是為了最大的公共利益做為考量。 

有關目前去性別化的趨勢,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伍維婷認為,陽剛與陰柔是共存於每個人身上的,只是在社會風氣下被鼓勵展現出某一特質,像是男生被鼓勵展現陽剛、女生被鼓勵展現陰柔。而現今越來越多的男性及女性願意展露另一種特質,其實可以歸咎於近幾年性別平等教育的作用,讓更多的年輕世代比較願意接受多元,甚至更敢於做自己。

伍維婷表示,去性別化的面向,除了讓跨性別的人不被二元的性別所劃分,更值得思考的是,並非在去性別化以後,就不會出現性別的壓迫。社會發展至今,對於性暴力、性騷擾、性侵害主要的受害者仍是生理女性,因此生理性別的問題依然存在。同時說明,去性別化的社會風氣僅是性別平權的起頭,儘管目前尚未真正落實性別平等卻已經朝向性別平權的道路上邁進了。

  • 玻璃天花板:指在公司企業機關團體中對某些群體(如女性少數族裔)晉升到高級職位或決策層的潛在限制或障礙。
  • LGBTQ 族群:是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跨性別,酷兒英文首字母的縮寫。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強化性別刻板印象 媒體塑造的框架

變裝皇后文化興起 藝術與美麗的自我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