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座惹議 難逃道德規範

記者 張景淳、李依庭、梁元瑄/採訪報導

當前多數大眾運輸系統都設有博愛座,以便老弱婦孺優先入座。但博愛座的爭議卻不曾停歇,去年有兩名女子在捷運車廂口角爭執,甚至強拉對方頭髮,只因為其中一名女子「不讓座」,甚至遭台灣高等法院判拘。群眾開始以道德眼光審視坐博愛座的人,因此討論博愛座的存廢也成為現今相當重要的議題。

捷運車廂在尖峰時間人潮擁擠。攝影/李依庭

隱性需求恐被忽略

博愛座的讓座文化深植人心,根據《身心障礙者權利保障法》第53條規定,大眾運輸工具供身心障礙者及老弱婦孺優先乘坐之博愛座,比率不得低於總座位數15%。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劉仲矩提到,在台灣博愛座的標示只有「老弱婦孺」四種特徵,但對於生理上有需求的乘客,會因為擔心遭他人側目而不敢入座。

這種情形使得該座位漸漸被視為老弱婦孺的「專屬位置」,有隱性需求的乘客乘坐在博愛座時可能會受到異樣眼光,甚至是其他乘客的責難。劉仲矩解釋,許多乘客即使車上擁擠也不願坐博愛座,這是因為之前有新聞報導,高中生因身體不適坐在博愛座上,卻被年紀較長的乘客辱罵。博愛座的「潛規則」容易造成群眾壓力,導致真正有需求的乘客礙於道德眼光而不敢乘坐。

博愛座的圖示。攝影/張景淳

扭曲美德 爭議不斷

即使捷運公司對博愛座的使用規範已有宣導,應該將座椅優先禮讓給有需要的旅客。但人渣文本作家周偉航指出,很多人基於「直覺」,認為博愛座是以年齡劃分「年輕人不可以坐,老人可以坐。」他以捷運的電扶梯作為例子,即使捷運公司鼓勵兩側皆可站立,民眾還是習慣靠右站立方便左側通行。

「這個累積超過40年的讓座文化就像電扶梯文化一樣,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導致現今出現的讓座爭議都與博愛座有關。」經常乘坐大眾運輸工具的民眾張淑芬表示,若被乘客要求讓座,即使身體不適還是會將座位讓出。面對道德壓力,許多民眾寧可忍受自己身體不適,也不願去占用博愛座,使得那兩張深藍色的座椅經常被空出。

劉仲矩表示,以前讓座行為被視為美德,不過現在捷運上的讓座文化已牽扯到社會規範和道德問題。周偉航說明,東京地鐵在特定時段的班車並沒有座位,並不會顯現出博愛座的問題。但是這種狀況也不樂見,這將會侵害到有座椅需求的乘客權利。

公車上也設有博愛座提供乘客使用。攝影/李依庭

空間分配 加強識別

對於博愛座是否應該存在,周偉航指出,台灣一天使用大眾運輸工具的人次高達兩、三百萬,但是每天會發生讓座爭議的次數可能只有個位數,沒有必要大規模對博愛座調整,反而更重要的是在於「空間使用分配」。周偉航坦言,與其在意博愛座是否有人坐,不如推廣將雙背式背包改為手提,空間才能更有效利用。

因為博愛座十分特別,有著法律規定以及道德壓力,使它的討論度較高。近幾年北捷也加強推廣使用上的彈性,強化個人識別。例如2016年北捷與知名插畫家Duncan推出的讓座標章,「也許他有需要,只是你看不到」的標語,張貼在捷運車廂,也在各捷運站服務台供民眾取用,讓「坐在博愛座」的行為不再受到如此龐大的道德壓力。

北捷行車處管理課課長陳榮吉表示,北捷對於博愛座的設置辦法也將加強宣導,不會只設限於老弱婦孺。不過比較日本博愛座的告示牌,北捷的告示牌中並沒有內隱需求標示。對此,陳榮吉坦言暫時不會新增該類別標示,不過將持續以跑馬燈和海報的方式宣傳。讓座文化不應該變成道德綁架,藉由政府的努力及民眾淡化關注點,將博愛座視為「人人皆可坐」,體現博愛座真正的意義。

台北捷運公司呼籲民眾在車廂內將後背包改為手提。攝影/李依庭。

各國規範差異大 讓座文化大不同

相較於台灣,博愛座在各國的名稱和定義截然不同。以日本為例,博愛座在日本稱為優先席,表示能坐在此位的是「較有需求的人」,而不是「老弱婦孺」。劉仲矩表示,日本為高齡化社會,長輩的心理也被大家視為需要尊重的一部分,多數日本長輩若遇到別人讓位,反而會萌生是不是造成別人困擾的想法,因此日本的博愛座上經常是年輕人乘坐而不是老年人。

此外,歐美地區對博愛座的定義也有所不同。長期住在美國的台灣人郭清輝表示,因為文化的不同,在美國,不論是老年人、孕婦或是身障者都被視為「一般人」,民眾普遍不太會主動讓座給老年人。不過特別的是,對於小孩,美國人則會主動讓座,因此在大眾運輸工具上經常會看到老年人讓座給小孩的現象。

同樣位於亞洲的韓國,對於博愛座的定義就相對嚴格。韓國人裴琇蓮指出,因為在韓國文化中「長幼有序」的理念根深蒂固的融入家庭中,因此韓國在大眾交通工具上特別設有長者席,就算車廂在尖峰時期擠滿人潮,長者席仍會空下,為老年人留下座位。由於這種輩分文化,若是在韓國遇到老年人卻沒有讓座,當場被訓斥的機會非常大。

比對各國博愛座的差異,台灣在博愛座的設置上還有待改進。像是日本在博愛座的圖示中,增加了一個內隱需求的標示,意指就算外在看不出來,但只要有需求依舊可以使用博愛座,將博愛座的使用權標示更加明確。陳榮吉表示,關於類似圖示的增加,可以納入未來的考量,在不侵害需求者權益的前提下,加強博愛座的規範和制訂標準。

各國博愛座比較圖。製圖/張景淳、資料來源/今日新聞

群體壓力大 禮讓精神走味

「人潮較多時,建議將後背包提於手上或置於前方,並勿倚靠車門。」台北捷運車廂內的廣播內容提醒乘客往車廂內移動,並將後背包改為手提。但有時會發現,就算在人潮眾多的情況下,博愛座仍是無人乘坐。博愛座的精神似乎從主動讓座美德變成了無人敢坐的群體壓力。

白品鍵指出台灣社會發展出讓座文化可說是受到傳統社會敬老思想所影響。攝影/梁元瑄。

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白品鍵指出,讓座文化可說是受到傳統古代社會「敬老」思想所影響。他解釋,除了儒家,法家也很重視敬老。前者認為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兒子也應有兒子的樣子,上下關係是互相影響的;法家則認為下位者本該尊敬上位者。雖然兩者對敬老的觀點不盡相同,但都將「孝」作為一種治理的手段,因此應綜觀儒家和法家的思想。

受到傳統敬老思想所衍伸出的道德價值已逐漸成為一種群體壓力,劉仲矩說,不屬老弱婦孺的乘客恐因怕乘坐於博愛座上會顯得突兀,甚至是怕被指責、投射異樣的眼光而避免坐在博愛座上。久而久之,這種恐懼成為一種群體壓力,因此就算車廂很擠,多數人也不會想去坐博愛座。每天搭乘捷運上下學的李同學雖認為乘客可能會受到輿論影響,而選擇站立,但若乘客能自由地選擇是否讓座,才是最理想的讓座精神。

即使車廂內人潮較多沒有座位,博愛座仍沒有人使用。攝影/李依庭。

劉仲矩坦言捷運公司應多做長期的宣傳,透過車廂上的廣告或是在電視牆上播放影片,多加教育民眾不是只有老弱婦孺才能乘坐博愛座,甚至是將博愛座的名稱改成「優先座」,除去民眾對「博愛」就是老弱婦孺的既定印象,逐漸減少民眾的群體壓力,才不會使讓座精神走味。

劉仲矩認為捷運公司應該多加宣傳博愛座真正的使用規則。

 

延伸閱讀

博愛停車位 行動不便者優先

博愛櫃檯好創心 服務民眾好貼心

用「說」的買票 北捷推語音售票機

Posts created 5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