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繪本惹議下架 性平教育恐遭忽視

記者 蔡欣羽、林純安、陳仲廷/採訪報導

繪本《國王與國王》因同志內容引起爭議,新北市立圖書館即迅速將其下架。對此,專家學者共同呼籲性別平等教育(下稱性平教育)雖在台灣已被納入法律,但在兒少教育與課綱方面仍有諸多缺失,應當透過政府、學校、家庭三方協力,打造兒少健全的性平觀念。

兒童繪本《國王與國王》因同志議題引起專家學者及家長討論。攝影/蔡欣羽

繪本惹議 應重性平

《國王與國王》遭到下架之後,近期才因重新加註警語後得以上架。婦女新知基金會開拓部主任林秀怡表示,教育部在面對反對聲音時,選擇直接將此繪本下架,不僅是一種阻撓,更無法化解家長對性平教育的誤會。「這是與孩子溝通的機會,這些生活中看見的性別平等都可以做討論。」她說,政府不該選擇讓誤會繼續下去,應要善用這樣的機會教育。

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也表示,像此次公部門在處理性別相關議題時的退縮,這對性平的進程相當不利。「台灣的性平教育並不會因為同婚通過就改變很多,但它確實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他建議,政府雖然時常要在不同論點的群體中找到平衡點而妥協,但台灣做為性別平等指數居於亞洲之首的國家,仍不可忽視性平落實的重要性。

下一代幸福聯盟理事長曾獻瑩則提到,《國王與國王》並無法確實倡議性平,因為繪本當中有醜化異性戀情感及女性形象的內容,這對尚未有明確性別知識的兒童來說,會是刻意引導建立同志家庭的觀念。

下一代幸福聯盟理事長曾獻瑩提到,性平教育不等於同志教育。攝影/林純安

守舊觀念 溝通改善

面對家長不同的聲音,張育萌提到,在過去,父母們很難想像同性婚姻。「我們這一代可以很好的理解多元性別,我們在討論如何溝通時也必須理解跟包容父母。」他強調,過往父母所受的教育中並沒有包含同性婚姻、性別議題等教育,自然對性平教育的接受度不高。

 

2000年發生葉永鋕事件後,台灣對於性平教育的重視度提高,更於2004年制定公布《性別平等教育法》,將性平教育納入國中及國小課綱,希望藉由師長的教導,讓孩童對於性別有基礎認知。林秀怡提到,雖然性平教育已納入法規,但在課綱的編寫仍有不足,「當性平教育還在談論陌生人性侵害時,現今年輕人都是透過網路媒材交友。」她說,與時俱進也是性平教育的重要之處。

多元性別的社會應尊重不同的性別特質。攝影/林純安

  • 葉永鋕事件:一起關於多元性別議題的校園事件。葉永鋕生前就讀屏東縣高樹國中,因當時個性較陰柔,遭到部分同學霸凌,致使心靈上造成極大壓力。而在2000年4月20日葉永鋕於上課時段向師長提出如廁需求,後來卻被發現重傷臥倒在血泊中,送醫不治死亡。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性平教育 落實生活

對此,嘉義縣立六嘉國中輔導主任方信于表示,性平教育不應只重視課綱,老師與孩童如何看待性別才是重中之重。「之前就有學生指著我的乳頭、同時嘻笑,我就問他,你為什麼這麼開心?你沒有乳頭嗎?」他認為,如果老師發現學生開始對性別產生好奇,應抱著開放的心態看待,若是一昧的避而不談,或對學生的言論過於敏感,反而使他們更容易對性徵及性別產生誤解。

雖然台灣在同性議題的努力已略有成果,但在性平教育上仍有許多不足。張育萌表示,我們需要更多與不同聲音的人溝通,並理解性別平等的價值。林秀怡也提到,性別教育永遠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單看民眾何時願意與孩童談論這件事,透過討論,進而在性平教育上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教育時間 適齡性成重點

性別平等教育主要談及性教育、情感教育、同志教育等三大領域,此次《國王與國王》繪本遭下架一事,不僅同志教育受到討論,亦有專家學者針對性平教育的適齡性表達不同看法。

教育應從小落實,兒童讀本的選擇為關鍵之一。攝影/林純安

林秀怡表示:「台灣的性別平等教育起步較慢,諸如情感教育、生理變化、性傾向等,我們都是等青春期才教,而且是以『恐嚇式』的教導方式,像是為了避免非預期懷孕,所以告訴你會有法律約束,但我們不教如何在親密關係當中利用溝通維持權力關係以及表達自己的意願。」然則對於教育的時機點,各界專家學者也有不同的看法。

得榮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葉三本表示:「教育是有輕重緩急的,根據不同的年齡給予教育,不用從小就教太多性知識。」林秀怡則說:「歐盟的教育觀念中,教育的本質是為受教者的下個階段做準備。」像是女性生理期落在12歲,就可以根據適齡性提早教育她生理期、衛生棉的觀念,同時讓她理解這個階段會有第二性徵、懷孕、性行為等,進而促成性平教育的溝通。

關於性平教育的時機點,曾獻瑩認為,因為背景知識的不同,像是《國王與國王》這樣的性平教育要在高中以上的學制才有溝通的可能,若是在國中小教導會變成兒少的單方面接收,所以兒少的教育應是教他們尊重不同的性別特質,而非建構同志的概念。幼稚園園長張秋鈴則說,這本繪本反而提升了成長中孩子如何接納大環境當中不同的人。

建立性別觀念 落實日常生活

有關性平觀念的建立,張秋鈴提到,教育最重要的是引導者的教導與溝通,兒少時期是道德的成規期,陪伴的家長如何給予孩童性平教育的概念十分重要。「我們常用主觀的觀念影響別人,所以家長對性平觀念是否有足夠的認知,也會影響到兒少如何建構性別觀念。」她解釋。

學齡前的性平教育,家長扮演了重要的陪伴角色。攝影/林純安

林秀怡指出:「有些家長並不抗拒與小孩談論性平,卻不知道如何接觸性平知識,我們會建議透過倡議團體及相關議題開始認識。」不過曾獻瑩表示,現在的性平教育過於聚焦在同志議題,但當務之急應是藉由多元的認同觀念,避免性霸凌、性歧視的發生。

育有國小孩童的家長提到:「教育是循序漸進的,藉由生活中的觀察與溝通可以進一步建立孩童的觀念,像是路上穿女裝的男生,亦或周遭同學的家長是由同志組成,透過相關事件的陳述,便能讓小孩逐步建立性平觀念的雛形。」在校園方面亦是如此,除了依照《性別平等教育法》所規定的每學期四小時性平教育之外,校園生活中的探索與討論同樣也能建立性平觀念。

提及兒少性平教育之於家庭及校園,曾獻瑩說,性平教育應該從外顯特徵教起,而非始於性傾向,所以家庭還是最合適的環境,因為父母的性別特徵不一樣或爸爸會幫忙做家事,這些外顯的特質能夠幫助孩童認識自己,同時也是生活中的教材。

家庭本身為適合且重要的性別教育場所。圖片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

南韓N號房事件爆發 性平教育成焦點

遏止性平遭抹黑 避免政治操作非空談

兩性平權意識起飛 政策保護需齊步

同志家庭沒有不一樣 性平教育從小開始教

Posts created 6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