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焦點

女權自助餐?!兩性之間的權力遊戲

記者陳品樺/採訪報導

台灣從過去積極推動婦女運動,訴求性別平等,除了有民間團體的倡議外,政府也訂定各項法律條文保障婦女權益,看似性別問題已被解決,但是社會中卻仍有許多抨擊女性的聲音,究竟,造成此一現象的原因為何呢?

粉專抨擊女權自助餐 激起網路各界聲浪

將時間推回2018年8月3日,知名政治人物童仲彥於臉書粉絲專頁「台灣阿童—童仲彥」 公開發表一則貼文,標題為「男人們還要再忍受女權自助餐嗎?」

貼文內容批評女性利用女性為弱勢一方的論述取得社會優勢,但卻不願意落實平權,童仲彥批評女權自助餐是只想獲得好處而不想付出的一群女人。

由於童仲彥身為公眾人物,臉書粉絲專頁有3.2萬人按讚追蹤,因此貼文觸及率大,這則貼文共有1932次分享、2116則留言,以及約1.1萬個按讚(含其他心情符號),事件隨後以童仲彥宣布退出同年台北市議員選舉,此一事件才稍稍落幕。

部分網友擁護童仲彥的論述,同意女性就是享用女權自助餐,而男性成為遭受迫害的一群;也有另一群網友抨擊童仲彥的論述是在鞏固傳統男尊女卑的觀念,因為其內容充滿爭議性,引發社會輿論,成為獨特的社會現象。

網路媒體主導討論方向

針對女權自助餐的討論,從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網路上總共有723則相關新聞或討論文章,其中以2018年8月的87則最多,其次為同年5月的83則。

進一步發現,2018年8月初為童仲彥於臉書發布抨擊女性文章的時間點,而同年5月則發生一起由知名女星凱特布蘭琪發起,影展史上最大的性別平等抗議活動,由82位女明星及女性電影工作者於坎城影展中出席、響應,此消息一出,也使網友再次熱烈討論性別平權議題,顯示公眾人物對民眾討論議題仍有一定的影響力。

在討論中,文章來源主要以網路論壇居多,以PTT的Gossiping版352篇遙遙領先,其次為發布100篇的Dcard,3至5名則是PTT的Women Talk版、HatePolitics版、及marriage版,分別有50篇、41篇、和18篇的討論文章,從中可以推測大部分民眾在表達意見和抒發情感上,網路社群仍為首選。

根據不同媒體之間的情緒聲量比較,可以發現針對女權自助餐議題,各媒體文章的皆傾向負面,PTT尤其明顯(-1.08)。允許網友自由發表意見的PTT,網友可以利用易引起共鳴的言論,掀起許多民眾的負面情緒,例如「現在連正常搭訕女生都被說成是性騷擾了,真他媽王八」、「有沒有好女人都死光的八卦」、「好的都給女兒,付出都是兒子,何解?」

從女權自助餐的文字雲中,原主題「女權自助餐」為民眾最熱烈討論的方向,不過網友除了討論女權自助餐之外,童仲彥本身的政治人物身份也成為民眾所討論的重點之一,因為童仲彥屢屢發布相關貼文,也不吝於分享自身看法,因此,文字雲中出現「童仲彥」、「議員」、「台北市議員」等關鍵字,顯示出此一性別議題,間接促成該公眾人物的能見度。

 

性別平權非零和遊戲 表達方式成關鍵
女權自助餐的正向情緒文字雲。

進一步觀察情緒正向文字雲和負向文字雲圖,可以發現在正向文字雲中,出現斗大的「男生」、「女生」字樣,以及「AA」、「當兵」、「分擔」、「平等」,透露出男性對自身權益的訴求,強調男女都應盡相同的義務。而頻繁出現的「國立」、「大學」、「科技大學」等字詞,是因為對話的群體主要以大學生居多。

女權自助餐的負向情緒文字雲。

另從負向文字雲中,取而代之的是「物化女性」、「仇女」、「忍無可忍」等字詞,顯現反對者對女權自助餐的主張,整體來看,網友的論述傾向以情緒性字眼表達自身的想法,甚至還出現「母豬」、「公主病」等字樣。

台灣長期推動婦女運動,追求性別平權,且女性地位在今日的台灣社會中也確實有顯著的提升,在法律層面,1999年實行《家庭暴力防制法》,2002年實施之《性別工作平等法》,2004年開始推行《性別平等教育法》,盡可能保障婦女教育、就業、家庭生活的平等。

蕭宏祺認為,應突破彼此的性別框架,創造對話可能。照片提供/蕭宏祺

民間也有許多婦女團體,共同在推動性別平等上努力,包含維護婦女權益的台灣婦全會、關注受暴婦女與兒童的勵馨基金會等,顯示台灣的女性平權之路至今已小有成效,幾十年的推動也讓台灣民眾逐漸改變舊有的男尊女卑思想,那麼,為何在網路上還會出現這種字眼呢?

台灣男性協會理事長蕭宏祺表示,當婦女需要協助,不論是政府、民間皆有許多團體能給予支持,女性較能從中了解自身的定位,隨著地位的提升,逐漸掌握權力時,婦女在整個社會階級流動的速度變快,男性則不然。

在社會中,很少看到關注男性心理健康、權益、權利的組織、機構,因此,男性在性別角色轉換的速度較慢,部分男性仍然受到既定傳統價值影響而不自知。

 

 

(本文數據資料庫來源/浚鴻數據開發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