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雅喆/採訪報導
「別人的失敗,就是我的快樂啦!哈哈哈」當你以為黑白郎君要出場了,聲音轉而又變得細膩如嬌滴滴的女孩兒,邊聊著天還能一人分飾多角,如此多變的聲音都是出自這位穿著POLO衫和休閒牛仔褲,踩著夾腳拖的人所發出來的。
他是林志豪,雲林莿桐人,洲明園布袋戲團長,也是雲林布袋戲館工藝師,同時是不少歌唱比賽的常勝軍。
林志豪從小就很喜歡看布袋戲,也因為這個興趣而去自學操偶的手法,常常只要在廟口看到別人表演什麼新技能,例如讓戲偶眼發光等,就會馬上奔回家著手改造自己的戲偶,就這樣自己一路摸索學著玩戲偶。
高中時一次的機遇在家附近的王爺公廟,他一如往常在一旁耍弄著戲偶,戲台上正演出的劇團師傅注意到他,這是林志豪人生路上的轉捩點,讓他憑著一股熱愛布袋戲的傻勁,讓他一頭栽進布袋戲的世界。
最幸運的事 興趣變成一輩子的志業
十幾歲就進入這個行業,林志豪多聽少講跟著師父一路學習,為了打穩基礎每天反覆練習操偶,也在一旁當助手磨練自己口語表達的能力與節奏感,學著抓到觀眾覺得好聽的共鳴度。
在演布袋戲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介紹角色,當角色出場時,操偶師傅透過聲音的高低、語氣、語速等,就能讓觀眾一「聽」了然,知道這個角色的個性、特色,這也是每一位演師不同的層級,而不是單調的唸完全部的稿,能透過自身的口說藝術創造出一人飾多角的演出,整個節目才會完整精彩。
林志豪曾經也有過一段對前途迷茫的時期,想要放棄布袋戲,心裡苦悶了好一陣子,又覺得「真的要放棄這個我很喜歡的東西嗎?」
林志豪也提到,當初他其實根本就不敢跳出來做主演成立劇團,是爸爸鼓勵他:「你現在不做什麼時候做?人不要怕失敗,就衝一遍,反正我們家有田,失敗了就回來種田不會餓死。」家人是林志豪一生中最堅強的臂膀,他很幸運有這樣的父母給予他這份勇氣與一個轉念。
「 對啊,反正不會餓死,就去拼一次!」
後來林志豪離開家鄉到台北學習戲劇表演、行政管理、劇團經營等一場表演所需要的十八般武藝,一路上努力耕耘,「因為是興趣,遇到再大的困難都可以撐過去」,他回憶時笑著這麼說。
成立洲明園偶戲團後,林志豪更認真的創作劇團的作品,而靈感的來源就是一些生活瑣事,把握機會與各種不同經驗的人聊天,偶爾到菜市場看婆婆媽媽砍價,累積日常上有趣的經驗,去發想戲劇裡好玩的因素,把這些笑點濃縮搬上戲台,熟悉的對話會吸引觀眾停留,再讓他們繼續觀看表演。
他也將所學回饋給家鄉,用他最厲害的技能––「介紹」,幫社區做推廣,把社區的特色宣傳出去,進而獲得政府許多補助。
「習慣」救了布袋戲 回不去的輝煌日子
布袋戲在台灣的發展堪稱是獨樹一幟,民國四、五十年代是布袋戲的全盛時期,林志豪也是在那時愛上這個傳統文化,傳統布袋戲、金光布袋戲、霹靂布袋戲,一代一代演變而來,它曾經風靡全台,當時政府一度下令禁止播演,原因是「妨害農工正常作息」。
但現在布袋戲的榮景已經不再,像史艷文、藏鏡人這些記憶中最經典的人物,現在的小朋友已經完全不知曉,林志豪遺憾沒有把這些歷史經典傳承下去。過去的布袋戲就像當時的八點檔一樣,長時間登門演出,劇情持續一、兩個月,觀眾們會準時回到廟口期待下一集的演出。
林志豪指出,現在的它們就只是個「供品」,布袋戲就是被習慣救起來的文化,因為台灣的廟宇習慣「供奉表演」給神明看,「我們並不是因為觀眾愛看戲而留到現在」。
近年來業者壓低表演預算,現場演出成本跟經費不成正比,光是聘多個演師或配樂,經費完全不敷使用。所以現在的廟口表演大部分都是預先錄音,缺少臨場感和與觀眾互動的機會。
到了俗稱的「大日」,全台灣許多廟宇都會請布袋戲團表演,場面、舞台效果很好但卻沒幾個真正會演,觀眾可能因此對布袋戲的品質感到失望,林志豪說:「但是我們不會不見,因為現在我們算是一個供品了。」他只可惜在野台戲時沒有好好扎根把觀眾留下,現在的林志豪致力於「叫好不叫座的表演」,希望能保持布袋戲文化的價值。
傳承的第一步 小朋友的布袋戲班
除了校園巡演、在大學帶布袋戲社團,或是在雲林布袋戲館演出,林志豪也受到文化處邀約在雲林縣僑和國小開設布袋戲班。
「我們不怕沒有未來的業者,我們只怕沒有未來的觀眾」
小朋友們會成為未來布袋戲的觀眾,透過課程與表演讓他們對此產生興趣,有時家長會擔心「小孩子如果以後去做戲怎麼辦?」林志豪表示他並沒有要求這些孩子每天操偶,主要注重在口語表達,且透過戲劇訓練他們的創意以及思考能力,在課業上也能比別人更有自信。
林志豪的布袋戲課程都是在放學後進行,參與的同學都是主動留下來學習,林志豪偶爾也會請學長姐回來交流,這些孩子們在上了國、高中後也沒忘記過在布袋戲課程中愉快的經歷,在傳承上林志豪也達成了開始的第一步。
帶著孩子們透過偶戲體驗生活,希望他們在未來能成為一群有著美好回憶的觀眾,往後布袋戲光景也是靠這群孩子們去轉變。
就讀三年級的吳姵瑩表示,她從一年級就加入布袋戲班,「可以玩布袋戲,也可以出去表演,而且老師很善良很搞笑。」
就讀五年級的吳芃賢甚至還問:「不知道國高中那裡還有沒有布袋戲?」表現出他對布袋戲極大的興趣,且想要繼續接觸布袋戲的心情。
接近生活、創新主題 期盼傳統文化能延續
布袋戲班每年都會舉辦成果展,有個舞台讓孩子們去表演,創新主題有紫斑蝶表演、雲中三俠、反霸凌等主題,同時用最簡單的元素讓小朋友們能進入劇情,自行發想創意,也讓他們連結自己的家鄉特色。
林志豪透露,他想做一系列屬於台灣人真實的故事,「現在的布袋戲還在演明朝的西遊記,該製作屬於我們自己的故事了。」
他舉例,像過去撿彈皮的故事,那時大家為了撿炸彈炸開鐵皮換錢,冒著槍林彈雨去搶彈皮,連炸彈炸出來的坑洞都還在冒煙就下去撿,很多人也因此少一條腿少一隻手,也會有人撿未爆彈回家,家被炸掉的事屢見不鮮,這就是長輩那個年代的故事,演出了一個錢比命重要的時代。
還有像是西螺七砍等等,透過布袋戲的演出,讓台灣在地的歷史故事流傳下去,同時也保留地方的人情味。
他相信只要把握住每一次表演的舞台,每一次的表演都會很精彩,「我們不是教育者,不用把故事講得多美,但是要讓你感到喜歡」,最重要的是做一齣戲好戲讓觀眾去感受。
憑著他一顆熱愛布袋戲的心與傳承的教育理念,不只延續了這份台灣傳統文化的價值,同時培育下個世代的觀眾,林志豪期盼在未來能看到布袋戲榮景重現,雖然傳統文化的保存令人憂愁,但他相信只要有「人」在堅持,這台灣美麗的表演藝術一定能流傳下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