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壓力悲歌 措手不及中風年輕化

記者 周翊、黃宥晴、蔡蕎因/採訪報導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人死亡原因人數統計,2016年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占全死亡人數約6.7%,其中腦血管疾病45歲以下死亡人數從2015年的2.9%增加到3.7%,不過近年來有下降的趨勢。

台大醫院神經部兼腦中風中心醫師陳志昊 說明年輕人中風的原因

2018年國人腦中風死亡年齡統計百分比。(製圖/周翊)

台大醫院神經部兼腦中風中心醫師陳志昊表示,老年人中風的原因多為三高、抽菸、心室顫抖,而年輕人的中風原因包括少運動、飲食西化、抽菸、家族病史,其中有四、心室顫抖,其中有四分之一是因為血管較為脆弱,管壁裂開容易造成血栓塞或是動脈剝離的情況。

現年43歲的遊戲技工師蔡先生在今年10月因腦中風住進加護病房,平時勤於工作的他某天睡醒時感覺四肢痲痹、無力、頭痛、視力模糊,原以為是一般的手麻(學名為感覺異常),送院診斷後才發現是腦中風。

他表示出社會27年,為了生活經常花時間在工作上,雖本身有高血壓和抽菸的習慣,但因經濟壓力而較為忽視健康題,也感嘆中風來的又急又快讓他措手不及。

中風年齡降低 國人了解程度仍低

根據衛福部統計西元2018年度國人第四大死因為腦血管疾病,大部分民眾對於腦中風對於判斷方法「FAST」和黃金3小時沒有太多的了解。

FAST判斷方法,「F(Face)」觀察臉部是否對稱、「A(Arm)」為兩手力氣相同與否、「S(Speech)」測驗口齒是否清晰、「T(Time)」為送醫時間。臺北榮民總醫院個案管理師黃蕙琦表示,以上判斷方法中三個症狀有中一個的中風機率是72%,有二個症狀則是有85%機會是中風。

腦中風判斷口號「FAST」解說。製圖/周翊

臺北榮民總醫院腦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紀乃方表示,一般大眾都在確診後才開始了解中風,儘管在健康檢查中檢驗出三高,也因為前期自身身體無恙,不會有積極的治療作為,在後期器官受損後才會開始重視,慢慢累積中風的病發危機。  

臺北榮民總醫院腦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紀乃方 說明FAST中風判斷法則

有些民眾在中風情況發生時並沒有意識到必須就醫,而錯過黃金治療時期。紀乃方透露,腦細胞會在血管阻塞後三小時內壞死,在時間內送醫是為了打通血管,減少中風對於病患身體的破壞。

在住院的中風患者有10%病情惡化的可能,病患在發病前其他疾病,如三高、糖尿病等等的慢性病控制較差,雖然病患在復健期間會一起治療,但累積以久造成本質變差,會加速病情惡化。

醫生可從測試關節反應判斷病人是否中風。攝影/黃宥晴
中風復健是關鍵 二度中風機率高

台北榮民總醫院中風個案管理師黃蕙琦透露,許多患者會有「沒有三高卻中風」的疑問。事實上三高只是中風的一個警訊,並不代表三高就等於中風。生活、飲食習慣都是影響中風與否的關鍵。

對於年長型中風和年輕型中風的復健,台灣腦中風協會理事長林靜薇表示兩者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都是少鹽、少油、飲食均衡,多做運動。對於年輕型患者和年長型患者最大的不同在於患者多為家中經濟支柱,會因此產生恐慌和心理壓力,在心境上需要多留意。

根據紀乃方回答,患者在一年內二度中風的機率在,平均每人會有一人發生,機率不算低。中風造成的傷害無法回復,二度中風對於身體的破壞會更加嚴重,穩定的復健可說是相對重要。

台灣榮民總醫院護理長林靜薇表示,在醫院護理師會幫助患者了解每一顆藥物對於病情的幫助,營養師也會提供飲食方面的衛生教育,出院後醫院也會定期追蹤。

黃蕙琦認為,調整飲食、生活習慣、定期運動和服藥,都是可以有效改善病情的,過度的緊張、焦慮,反而可能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得不償失。

43歲年輕中風會者遊戲技工師蔡先生 談到中風前對於中風的印象和了解

資料來源/文化大學營養學系助理教授翁德志提供。製圖/蔡采紋
吃素及運動不一定能降低中風機率
文化大學營養學系助理教授翁德志。照片提供/翁德志

在大眾的印象中,吃素有益健康,但根據英國牛津大學在《英國醫學雜誌》發表的調查研究顯示,素食者的中風機率卻比肉食者高出20%;而近期筋肉爸爸37歲就中風的事件更讓人對於運動是否能預防中風畫上問號。

黃惠琦表示,素食者中風比例較高的原因在於缺乏維生素B12,一般人只要飲食均衡,維生素B12攝取量就足夠。

以成人為例,每天大約兩顆蛋黃就能補足成人所需,若是有特殊狀況(如做過全胃切除手術者)則需定期注射營養針方式來補充。

文化大學營養學系助理教授翁德志進一步解釋,缺乏維生素的情形主要發生在長期吃純素的人身上,維生素主要存在於肉類、蛋黃、奶類、海鮮等食物中,吃純素的人不會接觸到這種食物,發現缺乏維生素B12的機率較高。

維生素B12除了能造血外,也能代謝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若缺乏的話容易造成貧血狀況。另外翁德志也建議,純素的人飲食中可加入菇類或藻類、紫菜,這些食物中含有與維生素B12類似的營養素,可降低缺乏維生素B12的風險。

文化大學營養學系助理教授翁德志 說明維生素B12對於素食飲食者的影響

 

資料來源/文化大學營養學系助理教授翁德志提供。製圖/蔡采紋
少運動是年輕型中風形成的原因之一。攝影/黃宥晴

李昆洋說明,因長期素食而中風患者在門診中是少數,通常中風有多重因素影響,少運動也是年輕中風的一大原因。

紀乃方更提到,若想遠離三高,適合的運動因年齡或是身體狀況皆有不同考量。

以中風比例較高的老年人為例,紀乃方指出,對老年人來說運動較困難,雖然最快改善的方式是慢跑,但游泳或快走較適合老年人;而現代人因生活忙碌,較沒有時間運動。紀乃方建議以有氧運動一周平均運動3天,每次半小時以上,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較有幫助。

把握黃金3小時 血栓移除救命新技術
台大醫院神經部兼腦中風中心主治醫師陳志昊。攝影/黃宥晴

近年來由於工作壓力大、飲食精緻化導致的三高等因素,使腦中風患者逐年增加,導致腦中風因素其中之一,就是血栓塞住血管致使血液不流通使腦組織壞死。

前醫療方式有血栓溶解劑和血栓取出術,前者則因施打時間的限制和副作用,過去全台灣能施打到此藥劑的病人只有1%2%。而血栓取出術需要較精密的儀器檢查及經驗豐富的醫生操刀,因此需到大醫院才能施作。

陳志昊說,血栓溶解劑和血栓取出術的差別在於施作較簡單的血栓溶解劑是在血栓附近的靜脈注射,而藥劑會經過全身,但主要作用在剛形成血栓的地方,目的是把剛形成的血栓融解掉。

施打此藥劑的限制,是要在急救黃金期三小時或四個小時半內,一旦超過時間,腦組織已經產生不可逆的壞死,到那時才施打就會沒有作用。另外,血栓溶解劑的副作用是可能會造成其他身體部位的出血,所以施打病患不可以有容易出血或最近有開刀、外傷的情況。

由於時間上及病人身體狀況的要求,血栓溶解劑的施打率只有大醫院略高一些,約是10%到15%。陳志昊提到,血栓取出術就是由醫師將血栓從堵塞部位直接取出,為了要確認血管阻塞位置,要有進階的腦部儀器做腦部電腦斷層等檢查,評估過程較血栓溶解劑困難,還有醫師經驗的限制,因此目前只有醫學中心以上的醫院可以施作血栓取出術。

最後陳志昊呼籲民眾,或有任何中風徵兆,像是突然半邊身體無力、臉部肌肉不受控制等等,建議直接到醫院掛號急診,若是超過黃金急救期,易導致病情加重。

 

延伸閱讀:

中風防治中心 為民眾健康把關北醫與萬芳醫院合作 針對文山居民不同體質 降低中風機率

Posts created 5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