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公民論壇】新住民語課程課綱引議 教師、學者、新二代看法不一

記者 羅立邦/採訪報導

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小世界公民論壇於11月13日舉辦「找回自己的母語」公民論壇,邀請新住民二代、學者代表等,針對108課綱將七國東南亞語言列入國小必選及國高中選修的相關議題進行討論。

論壇邀請桃園市東安國小校長黃木姻、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教授張芳全、東南亞裔新住民第二代何景榮、新課綱課審委員唯一新二代劉千萍4位作為與談人,一同到校討論。

本次公民論壇因應教育部今年始行之新課綱,其中將越南、印尼、泰國、緬甸、柬埔寨、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7國官方語言,作為國小必選修課,學生得從7國新住民語、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中則一修習,國中及高中則是開放為選修課。

論壇針對「課程開放全校選修,是否合乎課綱立意」、「東南亞語言納入課綱,是否影響其他科目學習」、「直播教學的實際效果,或找尋其他替代方案」、「對於新課綱的整體效果期待與展望」等4項問題進行討論,四位與談人各自代表學界、新二代、教育現場發表不同意見。

四位與談人參加本次論壇,並發表自己的看法,從左至右依序為黃木姻、張芳全、何景榮、劉千萍。攝影/許若茵

全校選修是否合乎課綱立意?

黃木姻認為,新住民語課綱的設立,就是要達成「接納新住民族群、提升多元文化素養、培養孩子跨文化行動力、增加孩子國際視野」四項目標,開放全校選修不但能讓家長及學童自行考量、選擇,也能使非新二代學生能學習新住民語。

張芳全以他對國一學生學習成就的實證研究舉例,學習東南亞語言不光會讓學生在國語、英語、數學等學科上學習能力變差,也不能給他們帶來幸福感,讓學生去學習其他先進國家的語言或將更具競爭力。

他也認為,這個政策是政治考量而引發,可能因為執政者不同而作罷,此政策若是為了政治考量而執行,將對現場教育人員帶來頗大的負擔,預期政策難以執行,縱使執行成效也有限。

北教大教育經營管理學系教授張芳全。攝影/許若茵

何景榮則認為,學習新住民語言或其他本土語言,並不會對學習帶來影響,再加上國小學童本來就必須選擇本土語言修習,相信增設新住民語並不會帶來更多負擔。另外何景榮也以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為例,從小講雙語能讓孩子在腦內不斷互相翻譯不同語言,讓這些孩子的語文能力更加精粹,中文表達能力也會更好。

張芳全則回應,不否認多語種學習能刺激腦內活絡,但張芳全認為,若今天是讓學生去學習日語、德語、法語等其他先進國家的語言,事實上也能有活絡腦袋的效果存在,並非一定要去學東南亞國家的語言。

張芳全強調,他並沒有帶有意識形態或看扁東南亞語的意味,但他認為,「還是要用先進國家的語言來學習」,弱勢語言可以在家學習,而非一定要在學校開設課程,這樣「干擾效應」可能會較低,貿然執行政策的效益可能不是很高,政府應該可以重新構思、思考。

文化傳承是關鍵

黃木姻說,新住民語存在我國已久,但大眾普遍對東南亞國存有偏見,而較偏好優先去學習英語,但黃木姻認為,「多學一種語言一定是增加優勢」,而且學語言的同時也能學習該國的文化,黃木姻指出,新課綱的首要目標,就是讓孩子了解「文化沒有優劣」,透過這些課程來提升學生的「跨文化行動力」,就是目前最需要具備的競爭力。

劉千萍也認同黃木姻的說法,並以張芳全的實證資料,反問「學習英文是否剝奪了大家的幸福感?」劉千萍認為,也許學習英文才是剝奪幸福感的最大主兇,她質疑,為什麼大家只針對東南亞語會不會影響其他科目?

新課綱課審委員唯一新二代劉千萍。攝影/莊欣霈

對於課綱是否為政治考量,劉千萍說明,政策是在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時就已在規劃,在總統蔡英文執政時期才把課綱寫出來,劉千萍說,國家語言政策不能用這種邏輯去衡量的效益,而且從整份課綱的年限就已否決這個說法。

對於先進語言的說法,劉千萍表示,決定這7國語言,是教育部以哪一個國家來的新住民人數較多而訂定,日後若有其他國家的新住民人數變多,當然也可以增設相關課程,政策是有彈性的,不會因為選舉而改變。

劉千萍也談到,競爭力的判斷當然可以用全球化的發展來斷定,但何種語言為「先進語言」不該以個人喜好去確認,東南亞語納入課綱目的在於推動的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就像其他所有不同族群的母語可以被傳承一樣。

視訊教學是好是壞?

此外,教育部為顧及偏鄉師資不足,部分區域的新住民語課程,採以視訊教學執行。對此張芳全表示,語言學習應該是互動式、面對面的,視訊教學的效果可能「聊勝於無」,就像聽廣播一樣,預期效果不會很好,但考慮到偏鄉可能因師資、資金不足等問題,現階段應也只能使用視訊教學作為替代,但成效堪憂。

對於黃木姻提出的「跨文化行動力」,張芳全認為,本來學習多元文化就要從「活動」開始,而非從語言,跨文化教學可以先從東南亞國家的文化著手,而非一開始就從語言出發。

劉千萍則說,新住民語、原住民語課程,是只要有一個學生選修就可以開班,為滿足需求才採用視訊教學,這種做法算是運用科技去解決教育資源不平均的問題。

黃木姻表示,遠距直播教學是直接讓孩子透過視訊,和老師及其他學校的學伴即時互動,這種方法也非新住民語課程原創。黃木姻強調,這是可以希望保障每個孩子的受教權,滿足每個孩子的學習需求,而且確實有一些地區交通不便或缺乏師資,必須採此方法。

黃木姻也說,就算有台灣很多老師,但其實在很多偏鄉偏遠地區,仍不斷的在招收代課老師,師資缺乏並非新住民語課程獨有。黃木姻也指出,現代的教學環境和以前大有不同,很多孩子看到電腦、耳機、視訊教學是很開心的,可以同時看到來自不同地方的學伴也讓孩子們很興奮、高興。

東安國小校長黃木姻。攝影/許若茵

展望看法各不同

劉千萍說,對於新課綱,其實還是會擔心師資不足的問題,也會憂慮第一線教學現場,在推動新語言未能充分說明政策運作機制,以及同儕之間對於課程的了解。

不過劉千萍也強調,在台灣新住民愈來愈多的現今,新課綱想要促進的,就是就是孩子對這個世界、台灣的認識,希望台灣學生能對這七個鄰近的國家更加友善,平等對待,這才是真正的提升國際視野,而不是只把國際視野只放在歐美國家。

黃木姻說明,新課綱的宗旨就是「自發、互動、與共」,希望透過將新住民語納入課綱,讓大眾重新思考「不同的文化不限於東南亞」,這些文化就在我們周遭,這些都是大家可以學習的。

黃木姻表示,當家長帶著孩子去學習、去選擇學習新住民語時的時候,並非是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這件事,而是能看見家長尊重孩子的選擇,非常期盼包含新住民在內的所有的國人,能對彼此有更多的接納,在這塊土地上繼續互相學習。

何景榮認為,新課綱大家只要用平常心看待即可,把它看作和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一樣,都是台灣人的語言,用健康的心態面對,這個政策就能繼續執行下去,不需要用「政治力」去抹黑。

東南亞裔新住民第二代何景榮。攝影/莊欣霈

張芳全則說,就目前自己接觸的教師而言,師資確有缺乏,希望政府能真正派員下鄉,到每一所學校去了解問題在哪,「師資真的是很大的問題」,整體政策目前就師資、設備、家長支持度等因素而言,應該還是很堪憂的,政府應當可以再多作評估。

苗博雅:問題非獨有,無須針對

公民論壇中,各方與談人對新住民語教育政策推行可能遇到的困難提出不同看法,台北市議員苗博雅認為,部分新住民語課程遭遇的問題非其獨有,不需要因為政策和新住民有關,就特別去迴避或針對。

對於課程開放全校選修,苗博雅表示,目前課程才剛上路,可能會有許多家長對課程產生慮,但課程能讓所有學生有選擇的彈性並非壞事。苗博雅也說,如今教育講求適性揚才,將課程開放給所有人選修,不但能讓有興趣的非新住民學童能多學一種語言,也能讓不想選修的新住民子女有保留的空間。

台北市議員苗博雅。攝影/羅立邦

其他科目同高壓

對於張芳全認為新住民語課程列為必修可能帶給學童過多學習壓力,苗博雅表示,雖然不能完全否定,但英文、數學等其他更困難的學科,帶給學生的學習壓力可能更大,況且新住民語並非升學考試所考的科目,每周一次的課程應能讓學生稍微有所放鬆,這種說法似乎只透露出「新住民語沒有那麼重要到需要放到學校去教」的意識形態。

政策甫行待觀察

根據新住民子女教育資訊網資料,目前全台雖有2千5百多位新住民語教師,但部分地區仍因缺老師而採視訊教學,至於政策在今年上路推行是否有操之過急的疑慮?

苗博雅認為,政策才剛上路,難免會遭遇人手不足,但一定是先有政策推行才會出現職缺,之後政策若能持續穩定推行,必然會有更多有教學專業的新住民願意投入教職。

苗博雅說明,在早年推行原住民語教育、本土母語教育、程式語言教育,甚至是40年前推行的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等現行實施良好的政策,都曾在初期遭遇師資不足的問題,因此他認為,不是一定要等到有充分師資才能推行政策,這種問題也並非新住民語課程特有,政府只要循序漸進、務實的去解決即可,無須刻意看待。

改善刻板靠教育

苗博雅也說,目前台灣人對新住民仍存有一些不良的刻板印象,有些公眾人物發表對新住民不友善的言論也會助長此況;但苗博雅認為,教育是改變社會大眾對特定族群的標籤化刻板印象很重要的途徑,政府可以透過新住民語教育,讓學生去了解不同族群的文化,並避免讓學生對特定族群產生固定的印象,雖然不可能藉此一刀掃除所有人的刻板印象,但確實是較為關鍵、合適的方法。

小世界公民論壇全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