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流浪何處是終點 無家者困境急需解方

記者 方姿婷、林欣愉、蕭舒云/採訪報導 政府對無家者的救助措施,主要依據《社會救助法》提供基本需求,然而卻因法規嚴苛的條件,讓半數以上無家者被排除在低收入戶身份之外,而無法獲得補助,設置專法刻不容緩。目前官方與民間團體皆重視無家者問題,將持續透過社福機制,提供庇護場所,輔導工作機會,使其建立自信心重返社會,早日脫離流浪生活。

AI取代枕邊人 情感面臨新挑戰

記者 羅沁然、吳宗興、吳怡璇/採訪報導 AI伴侶的出現,改變現代人排解情感需求的方式。AI透過擬人化的互動,滿足人們對於情感的渴望,卻也引發隱私權與法律方面的爭議,其中資料安全便是一大隱憂,而未經同意模擬真實人物,還可能涉及智慧財產權問題。人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之餘,需審慎評估可能的風險,​​確保AI的發展符合倫理與社會責任標準。

地方創生與經濟結合 淡蘭永續立足雙溪

記者 李允薰 、陳飛揚 、徐藝寧/採訪報導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大眾逐漸認知綠色旅遊,除經濟發展外,更注重社會責任和環境保護,使當地文化得到保存和傳承。近年觀光產業結合地方創生與綠色經濟,並致力於實現永續發展,憑藉其人文特色、歷史底蘊,串聯區域展現創新活力。而淡蘭古道在綠色旅遊浪潮中,展現經濟與文化交融的潛力,為地方經濟與永續譜寫成功的篇章。

法規未臻周延 數位身分證換發待評估

記者 羅沁然、吳宗興、吳怡璇/採訪報導 因應科技進步與實務所需,政府推動全民換發數位身分證計畫,旨在強化數位身分識別功能,並提升行政效率。然而,該計畫曾因疫情影響延遲,後續復因民眾質疑恐侵犯個人權益,且存在資安與隱私風險,導致進度停擺。為確保數位身分證推行的安全性與合法性,政府應充分參考各國經驗,進而完善法規,使現行制度能有效保障民眾的隱私,確保數位足跡安全。

沒落的標誌 泰雅族傳統紋面文化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豐富且多元,「紋面」即泰雅族的重要傳統文化之一,亦為身分地位的象徵。在時代更迭下,紋面傳統已走入歷史,但對泰雅族人來說仍是不可抹滅的存在,其承載著族群的歷史足跡。然而長者逐漸凋零,文化傳承不易,為維護原住民族文化,許多青年重拾族語學習,盼能守護珍貴的傳統。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