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無法正名 被政府遺忘的海岸濕地

彰化海岸濕地(以下簡稱海岸濕地)坐擁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在2009年更被內政部營建署評選為國際級海岸濕地,2015年⟪濕地保育法⟫通過後,該法確定了台灣濕地保育的規範與精神,然而本該受到該法保護的海岸濕地,卻先後遇上石化開發案與綠電業者進駐,導致這塊土地「重要濕地」的法定身分至今懸而未決,。在沒有相關法規的保障下,海岸溼地的生態與周遭居民的生活受風機影響甚遠,相關學者與立委皆呼籲,應暫緩該地的綠能開發計劃,重新評估當地的狀況,為生態與綠能開發找出雙贏方案。

無法訴說的鳶屈 人與鳥的共存之道

「厲鷂啊厲鷂,厲鷂飛上山,嬰仔快做官,厲鷂飛高高,嬰仔中狀元,厲鷂飛低低,嬰仔快做老父。」

一首古老的台語童謠,藉老鷹(厲鷂)的象徵道出對孩子的期許,亦譜出人與鷹之間的感情。然而屏東科技大學(下稱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員洪孝宇表示,俗稱老鷹的黑鳶,於1991年全台數量銳減至約175隻,引起各界關注。隨著禁用農藥、改變農法,期望再次創造人、鳥共存的環境。

偏鄉教師造產業鍊 翻轉老農困境

偏鄉教師陳香吟打造老農產業鍊,幫助弱勢老農擺脫長年面臨的銷售困境,同時透過食農教育拉近消費者與產地的距離,為老農開拓更廣的產銷可能性。她也構思「串聯老農與小農智慧的知識鏈及技術鏈與經濟鏈」計畫,希望改善老農缺乏農產品定位、銷售管道、品質穩定度以及資訊不對等的困境,同時透過舉辦「青銀共廚」、「行動書車」等活動,以及志工媒合,活化整個老農和小農產業。

命理文化跨國界 網路占卜難超越

松江路地下的命理大街來往人潮不斷,但駐足停留的客人卻大多來自日本,甚至每家店前都掛上「日本語OK」的招牌來宣傳自己的優勢。即便網路讓大眾可以隨時查看星座運勢,但大數據分類卻無法針對個體差異分析。命理不僅作為人生選擇的指引,如今更是跨域國家文化,成就台灣獨特的價值。

布的綠化美學 打造生態紡織新出路

綠色植物除了能讓人紓壓解鬱、淨化室內空氣品質,園藝生活更是有助於延長壽命。位於永樂市場的第二代布商研發出無耗材種植方式,生產機能性布料來替代土壤的材質,運用絨布吸水和排水的特性,一次次的實驗研發出獨有的綠色植生牆。位於福和國中的福和科技中心採用了這一種創新的栽培方式,打造生機盎然的園藝牆,賦有極大的環境教育價值。

回收廠惡火疑雲 環團憂「假失火」規避成本

​​新北市樹林區一處放置裝潢建材的工廠,今(2024)年​4​月​19​日晚間發生火災,至少損失五千萬元,而同類型回收場火災近年不斷發生,引發關注。​​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林弈均​​表示,去​年全台回收場火災頻次激增,這些火災除疑似不當處理低價回收物外,亦與回收業土地空間不足有關。​

金門最後的萌寵 歐亞水獺保育行動刻不容緩

歐亞水獺是我國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過去台灣本島上曾有零星發現紀錄,目前僅剩約150至200隻存活於金門島嶼。即使民眾保育觀念日漸提升,其生存仍面臨多重威脅,其中包括棲息破壞、工程干擾以及水質等問題。當歐亞水獺和人類的生活環境高度重疊,在權衡利弊之下,歐亞水獺往往成為犧牲者。

網路取代馬路 偏鄉醫療新解方

拜科技進步之賜,遠距醫療成為偏鄉民眾就醫時的新選擇,有效解決偏鄉專科醫師不足等問題,惟遠距醫療仍受法規和科技限制,對於偏鄉的醫護人員並非完全便利。為解決民眾的醫療需求,衛生局和民間醫療平台近年致力於提升民眾的健康識能,除宣導衛教資訊外,亦提供許多免費醫療教學資源,期能從根本預防疾病發生。

溫馨接送情 公益車造福偏鄉高齡社區

隨時代進步,科技高度發展下,促使人們開始思考,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應與環境取得平衡,關注環境保護和社會福祉。 ESG企業社會責任囊括環境、社會回饋、公司治理綜合面向,落實成產業界首要之務。嘉義縣新港鄉古民社區公益車是企業回饋社區的典型案例,在高齡化社會精準提供長輩們需要的協助,藉以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期能促進社會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