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團生存與信念 開創藝術新篇章
記者 陳筠蓉、鄧俞廷、藍子瑄/採訪報導 近年,新媒體科技興起已對傳統藝術造成衝擊,本土的「紙風車劇團」和故事工廠承辦的「庄頭劇場」,結合在地文化與傳統技藝,將藝術帶入各鄉鎮,期望引起新世代對傳統藝術的興趣。而在教育層面,偏鄉孩童常面臨資源不足及缺乏管道接觸藝術,在政府積極挹注下,偏鄉國小正積極打造藝術教育環境,讓孩童在生活、學習中感受美學氛圍。
記者 陳筠蓉、鄧俞廷、藍子瑄/採訪報導 近年,新媒體科技興起已對傳統藝術造成衝擊,本土的「紙風車劇團」和故事工廠承辦的「庄頭劇場」,結合在地文化與傳統技藝,將藝術帶入各鄉鎮,期望引起新世代對傳統藝術的興趣。而在教育層面,偏鄉孩童常面臨資源不足及缺乏管道接觸藝術,在政府積極挹注下,偏鄉國小正積極打造藝術教育環境,讓孩童在生活、學習中感受美學氛圍。
記者陳敏悅、蔡捷伃/採訪報導 同樣是技藝傳承,月琴作為台灣傳統樂器,演奏者大部份都是年長者,但在北投國小卻專門 […]
微小的金礦、銀礦經由細心打磨,形成一樣樣精美的飾品與擺設。金工師傅溫清隆一直堅持打拼至今,就是為了金工藝術的傳承。透過探索一位傳統匠人的故事,我們能夠看到溫清隆的技藝和獨特見解,同時了解金工的意義與價值,讓更多人認識並愛上金工。
「刀具」代表各個民族歷史的發展過程,刀劍工匠戴宇壕認為,是文化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機器興起,大多人只在乎刀具的實用性,而忽略美術價值。
「藝術根生於鄉土,創作來自於生活」是皮塑藝術家葉發原的創作理念,透過揉合立體皮雕與皮塑技法,將作品融入鄉土特色,展現台灣在地樣貌。然而,立體皮革藝術卻缺乏人才的投入,他盼能推廣技藝,並持續創作精進自我,期許皮革藝術領域能更加蓬勃發展。
皮影戲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逐漸沒落,新興的影視娛樂轉而取代了人們的休閒型態,而傳統皮影戲由於培養人才耗時,傳統劇團面臨無人接班的困境,為了將皮影文化傳承下去,影子傳奇劇團在學校開立教育課程,並改編舊有劇情結合新的元素,使皮影戲的內容貼近現代生活,盼激起年輕世代對皮影戲的興趣。
屋內淡淡的竹木香及玲琅滿目的竹藝品,這裡是劉明智師傅開設的竹編工作坊。據嘉義縣文化觀光局統計,劉明智師傅是目前嘉義縣為二的傳統竹工藝保持人。自幼,劉明智師傅隨父親學習竹編,逐漸對竹編產生興趣,而這一做就是超過一甲子。不僅如此,劉明智也致力將竹藝再創新,用竹編製成藝術品,讓傳統技藝不再侷限於生活製品,並嘗試與當地社區合作開課,盼能將竹藝傳遞給更多人認識。
蠟雕師郭胤誥在大四時,偶然認識了日本蠟雕大師杉山孝博。並被大師執著的匠人精神所感動,他毅然決然投入蠟雕的世界,並與大師約定「30歲時要達到跟大師一樣的高度」。他也致力於透過永續發展和培育人才,同時以跨界合作的方式推廣蠟雕技藝,將這項技術傳承給下一代。
元宵節吃湯圓、賞花燈一直是台灣的傳統習俗,相傳古時候掛燈籠是為了躲避天帝的攻擊,然而,後來人們持續保留這項習俗,因此元宵節賞花燈也成了闔家歡聚的日子。燈藝師藍永旗將傳統花燈結合現代科技,成功讓民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也盼未來能持續在花燈產業深耕,並將台灣花燈推向世界。
位於新北三峽的手工木桶店,有一位木桶師傅名叫張鐘祺,經過他巧手精心設計,讓每個木材都物盡其用,化腐朽為神奇。手工木桶這項傳統技藝,充滿祖宗的智慧與設計,時至今日塑膠用品的普及,也不影響這位木桶師傅的熱愛。
亂彈戲是台灣地方特色戲曲,已傳唱三百多年。如今,傳統戲曲雖然面臨挑戰,但漢陽北管劇團積極配合文化部,將國寶藝師的精湛技藝傳承給藝生們,讓新生代將這項百年技藝的精神持續下去。
南管是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項目,文化部最近公告新增「國寶級」傳承人—陳嬿朱女士。陳嬿朱女士尤其擅長以本嗓演唱的技藝,指、曲、譜也非常傑出,師從吳道弘與張宏銘,保存在台灣已經逐漸失傳的,完整的泉州傳統唱腔與技法。
挽面是從古代流傳至今的美容技術,不單是一種潔面方式,同時也是左鄰右舍維繫感情的休閒活動,以及女性轉變為人妻的過渡儀式。但隨時代變遷與美容科技進步,挽面盛況不復從前,若想傳承挽面技術,除需延續傳統挽面的進行方式,也得結合現代美容,打破舊有迷思並讓大眾更加了解挽面獨有的好處與效果。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