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蔡仁翔、施喬恩/採訪報導
蔥、薑、蒜是現在人吃飯不可或缺的配菜,而蕗蕎雖然在過去視為五辛之一並出現在許多文獻中,但在現在的漢人社會中以十分少見。但在花蓮的太魯閣族至今仍然保留著種植蕗蕎的習慣,並留下十分具有特色的文化傳承。
對於從小在部落長大的戴妙妍來說,蕗蕎對於原住民來說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最平常的作物,但也反映出了原住民對於土地最樸實的感情,在自己的田地上辛勤耕耘、收獲並且將此習慣持續傳承下去 。
種植蕗蕎的農夫張惠玉表示,蕗蕎傳統上主要種植於山坡地,每年的七到八月種植,十二月葉子未枯萎的時候可以採收一次;六月時等葉子枯萎可以再採收第二次。張惠玉表示蕗蕎種植十分容易,生長期間定期灑三次肥,並每兩個月除草一次,就可以有非常好的收成。
擁有處理蕗蕎多年經驗的艾麒玉表示,蕗蕎在原住民傳統的飲食文化上有生吃、醃製、入菜三個面向;生吃可以感受蕗蕎本身的鮮味,而沾上鹽巴更是太魯閣族最傳統的吃法,配合著烤肉食用也可以起到去膩的功用。沖洗後將蕗蕎放入罐子輔以鹽巴、小米酒、山胡椒、小米辣椒醃漬。此外入菜則是用上述兩種做法的蕗蕎加入山豬肉爆炒,讓食材互相搭配產生新的風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