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郭采樺、于子珽/採訪報導
「糊紙」文化,又稱為紙紮。在台灣殯葬業文化中,常見的紙紮藝品可以透過親人火化來延續對往生親人的思念。隨著時代改變,從原本傳統社會燒給亡者的靈厝轉型為現代客製化紙紮,未來紙紮將以新型態的樣貌持續流傳。
紙紮將生者思念傳遞給往生者
老一輩的人相信,被火化的紙紮可以通往死後世界,供逝世者使用,生者燃燒物件也能將心意傳達給往生者。糊紙店老闆莊昱表示,做紙紮最棒的地方,是可以彌補逝世家人認為做得不夠的遺憾。紙紮代表著一份珍貴的心意,也是給往生者最後的禮物。
從事紙紮業至今,最令莊昱印象深刻的故事是服務到兩歲的逝世嬰兒,將寶寶生前居住的環境復刻成為紙紮屋,並在喪禮儀式中以說故事的方式表達父母對寶寶的思念和祝福,特別的悼念方式使喪禮中多了些暖心的溫度。
百年糊紙藝術逐漸式微
紙紮是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以紙張製成各式各樣的物品,用於祭祀、慶祝、儀式等活動。然而,隨著葬禮儀式從簡、環保意識抬頭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紙紮的發展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
傳統紙紮製作需要熟練的手藝和耐心,以及對文化傳承的認識和珍惜。然而,現代人對於快速、方便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使得越來越少人願意學習和傳承這項技藝。加上傳統紙紮所用的紙張成本上漲,製作過程也變得更加費時費力,種種因素導致傳統紙紮難以傳承,同時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主持人謝宗榮表示,糊紙文化的式微是文化生態,只能順其自然去面對產業的的新舊更迭。
葬禮儀式從簡 殯葬業者客製化紙紮
客製化紙紮的興起,不僅為逝者提供更加尊重和個性化的紀念方式,也讓殯葬業者的服務更多樣化和完善。對於家屬而言,這也是一種表達思念的方式,讓逝者的形象和回憶永遠留在他們的心中。紙紮形式也從傳統的三合院轉為現代別墅,還新增各式交通工具如跑車重機、電子產品以及美容服飾等新式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