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糊紙店製作的三合院。攝影/張淳瑄
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傳統紙紮沒落 轉型創新讓思念繼續「燃燒」

記者 張淳瑄、蔡閔璿/採訪報導

百年糊紙藝術 手工精細複雜

糊紙文化,又被稱為紙紮。是存於中華文化歷史中悠久的民俗技藝之一。過去多用於祈福或祭祀的儀式當中,在現今則是偏向喪節專用的物品。隨著時代改變,繁複的祭祀儀式慢慢被省略,環保議題備受重視,「從簡」祭拜是許多人的選擇,在這樣的環境下,傳統糊紙產業受到巨大的衝擊。

無人接手的藝術 糊紙功夫恐失傳

位在大坪林的裕興糊紙,老闆王科乾經營糊紙店已有40年,當初會踏入這個產業是因為祖父的傳承。走過漫漫的歲月,看見糊紙產業的興衰,王科乾提到,民國8590年間是糊紙產業最興盛的時期,在萬華艋舺區可以看到遍布的糊紙店。隨著時代演變,店面承受不起不斷上漲的房租,一家接著一家收起、搬遷。除此之外,無人接手也是一大問題,裕興糊紙目前也面臨著這樣的處境,對於未來發展,王科乾表示:「也不能怎麼辦,沒有徒弟來接手,最後只能考慮轉讓店面或收起來。」

傳統糊紙店製作的三合院。攝影/張淳瑄
首飾、3C樣樣來 新紙紮打破傳統

禮儀公司專員沈玫君表示,目前傳統紙紮已經很少人使用,考慮到價錢及場地大小,新型態的紙紮模型較受歡迎,不僅價格便宜、精緻度提升,也有許多款式可以選擇,甚至能提出客製化的要求。沈玫君提到:「許多新式紙紮開始進行網路行銷,沒有店面也不量產。」

現代紙紮客製化露營用具。照片提供/尚荷禮儀社

透過年輕人的傳承發想,紙紮不再是竹子、糨糊與紙張搭建而成的三合院,而是使用大量手工和印刷製成的精緻物品,如3C用品、麻將桌、化妝品…等,都是常見的商品。她提到,由於塑膠與尼龍的製品不能焚燒,因此紙紮本身並不會被取代,但形式上的轉型是必須。

紙紮3C用品(左)相當精緻,與實品極為相似。攝影/張淳瑄

隨著時代潮流的推進,傳統民俗技藝逐漸沒落,但是透過新型的紙紮模型,人們深深的思念依舊能透過簡單的紙張焚燒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