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葉居政、巫偉銘、劉佩玟/採訪報導
先前大家所熟知的飛盤是兩個人就能玩的傳接運動,而在飛盤中分為幾種類型,例如勇氣賽、擲遠賽、飛盤高爾夫和躲避盤等。台灣飛盤高爾夫聯盟執行長陳冠宏於2005年引進競技飛盤運動—「躲避盤」,也在2011年成立中華民國躲避盤運動協會,並擔任理事長,致力推動十餘年,至今卻還是乏人問津。
陳冠宏指出,在2002年及2004年間至日本參加躲避盤比賽後,決定引進躲避盤,因相較於其他飛盤的盤性較軟,躲避盤是相對安全的。他認為躲避盤在未來有發展的潛能,安全又刺激,能激起學生喜愛,家長更能放心的讓孩子從事運動。透過躲避盤的帶動,讓學生接觸更進階的飛盤運動,如爭奪賽、勇氣賽、擲遠賽及擲準賽等,陳冠宏認為躲避盤是引起學生玩飛盤的動機。
徐匯中學教師李其隆說,2005年躲避盤(Dodgebee)從日本引進,緣由為美國做Pizza Pie的盤子作為起源,到日本後才將有別於硬式飛盤的盤子取名為軟式飛盤(soft),慢慢的演變為躲避盤。一開始沿用日本規則,逐漸在操作、執行和交流中與日本商議,改變躲避盤的材質與規則。約三年前,亞洲躲避盤聯合會(Asia Dodgebee Federation, 簡稱ADF)成立,訂製所有規則與躲避盤的規格。
躲避盤的標準場地是長18公尺,寬9公尺,目前亞洲地區及台灣皆統一使用直徑27公分的飛盤。若躲避盤擊中對方內場選手即為淘汰,需在時間結束前將對手全數擊倒或時間到後,以內場剩餘選手作為分數,較高者為勝利方。若是被擊中,且無法將飛盤接住,需至己方外場;相反地,外場選手若成功擊中對方內場選手,即可獲得進入自己內場資格。
陳冠宏說明:「在2007年以前,躲避盤的投擲方式不管是正的、反的都可以丟,但協會始終認為,飛盤不是一顆球,需要正的飛才會漂亮,這才是它真正的本質。」
此外,還有一個日本尚未規定的規則,為「五秒鐘的限制」。因日本的比賽都在室內進行,台灣則多數在室外,躲避盤偏離需花大量的時間撿回,對落後方相當不利。後來台灣訂定「五秒鐘的限制」,攻擊方必須在五秒鐘內將躲避盤擲出,使選手減少拖延時間的可能,回歸公平競爭,讓躲避盤能在合理的規則當中去推動。
台灣為亞洲躲避盤聯合會發起國之一,李其隆提到,希望可以先從亞洲慢慢推廣,目前躲避球在台灣小學還是較為普遍,雖然兩者的玩法相似,不過躲避盤比躲避球安全許多。但在實際推行上,因躲避盤汰換率與成本較高且容易磨損,造成只有少數隊伍願意出賽及推廣困難的原因。
面對男女混和的比賽,李其隆表示,以躲避盤來說,現階段的男女力道差異並不大,反而體型愈小愈有優勢;雖進入更高層級力道差異較明顯,但目前賽制僅分為U10、U13、U16、U19及公開組。為了要與國際的賽制同步,ADF規則中也有年齡限制,否則在國際賽上會無法習慣,未來還是有機會分為男子組及女子組。
資料來源/AC Taipei |
協會望躲避盤成大眾運動
李其隆談到,想與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作連接,雖在短時間要進入全國運動會有難度,但必須先由基層慢慢往上推廣。台灣最大的比賽為每年五月的「徐匯扶輪盃全國躲避盤錦標賽」,同時也是代表台灣出國比賽的資格賽。
台灣還沒有躲避盤專項的體育班。李其隆坦言,目前的躲避盤隊皆是由學校的飛盤隊中選出各個不同項目的選手,利用專項練習時間外來培訓。過程中有老師極力反對訓練,認為讀書才是唯一,不論上課或課餘時間都限制學生的練習。
李其隆也說明,現在僅有國立體育大學提供飛盤保送名額,所以不鼓勵學生以體保資格升學,以體保管道升學便代表有參加學校飛盤隊比賽的義務,若選擇的科系不理想,將來很難轉換跑道。建議學生將躲避盤當成興趣,未來出社會也能當作一個嗜好。
陳冠宏也表示,2014年香港與中華民國躲避盤協會聯絡,隨即成立相關協會,然而香港目前推動效果較成功,因躲避盤適合在地狹人稠的地方推廣,不需要太大的場地就可進行,人口愈密集,愈適合推動。
躲避盤發展遇瓶頸 李其隆盼推廣從區域做起
躲避盤自2005年引進至今將近20年,卻依然無法成為主流運動。儘管躲避盤目前在台灣還是寂寂無名,但仍有有心人士致力推廣,力求躲避盤能普及,成為國民運動。
躲避盤是一項相對安全的運動,因它的盤性較軟。陳冠宏說:「如果飛盤運動是一個金字塔,我認為四分之三是躲避盤,剩下的四分之一才是飛盤的其他項目,因為它真的太安全了。」
雖躲避盤在台灣乏人問津,但各個代表台灣出國比賽的團隊卻有非常傑出的成績。2008年,屏東縣塔樓國小代表台灣遠赴日本參加日本全國大賽,出乎意料地拿下冠軍。2015年,鹽洲教會躲避盤隊贏得徐匯扶輪盃後,獲得台灣代表權至日本參加比賽,喜獲冠軍金盃,凱旋歸國,讓躲避盤的發源地日本震驚不已。
但躲避盤在台灣的發展過程也並非順遂,李其隆表示,目前面臨到的問題是:學校端是否願意支持?家長是否有意願讓孩子從事這項運動?且更需要有老師願意帶隊比賽,才能順利進行。
屏東縣飛盤委員會總幹事董永誠指出:「現在有一個很大的關鍵在於,躲避盤是否能夠進入屏東縣中小運(中小學聯合運動會)或縣運(屏東縣運暨公教聯合運動會)。若想進入兩者的話必須有十個鄉鎮成立躲避盤委員會,但這對於屏東縣來說是相當困難的。第一,因為它是新興運動;第二,推展需要大量資金,現在大部分人只喜歡發展已在中小運或縣運上有的運動項目。」
即使躲避盤台灣代表隊的成績斐然,對於躲避盤的發展依然不能輕忽,仍要努力推廣地區性賽事及研習。李其隆表示:「目前想先辦各地區的小比賽及研習,只要跟協會說,協會都可以過去支援。」
李其隆說道:「在蘆洲地區,希望能夠每個月挑一個禮拜六邀請有成對的隊伍過去交流,交流賽也會給予學生獎盃及戰術的指導。」藉由大量舉辦賽事,讓從事躲避盤的人口增加,促進發展。
在比賽增加之際,教練、裁判及工作人員的培訓顯得更加重要。陳冠宏認為:「以全國最大的比賽徐匯扶輪盃為例,每次都有大約20至30隊來參加,參加的選手大約就有四、五百人。最近也在積極推動裁判的培訓,一場大比賽下來,會要消耗好幾場賽事,接下來還是要積極開設教練及裁判研習。」
「鹽洲教會隊」不負眾望 赴日本奪冠
位於屏東縣新園鄉的鹽州教會,在因緣際會下認識躲避盤教練董永誠,藉此創立飛盤營長達十年之久,組成「鹽州教會隊」,並於2015年參加第五屆「日本廣域北關東躲避盤大賽」獲得冠軍。其中許多選手都來自弱勢家庭,為了這場比賽他們合力募資,完成夢想。
社區中大多為隔代教養,因父母離異,孩子便交由祖父母撫養,孩子放學後多會騎著腳踏車在社區中閒晃,沒有歸屬之地。擔心孩子們放學後在外遊蕩,於是教會在十年前創辦了飛盤營,雖剛開始的成效不彰,後來因教會孩子的推廣,使飛盤營逐漸有起色,甚至當地國小也把躲避盤納入社團中。
前往日本比賽前,需要的資金龐大,鹽洲教會利用募資方式籌取經費,也自行製作影片到募資平台flyingV,甚至帶著孩子到夜市,利用表演飛盤特技來募款。若參加國內比賽,需要上台北,經費便取用自教會每年撥款的預算,及已出社會的隊員共同負擔。
帶隊老師林齡蘭提到,募資期間非常辛苦,在flyingV募資時,款項都需經過許多程序,擔心會在比賽前募不到款。也因第一次募資,對於操作一無所知,加上旁人不看好的閒言閒語,都帶給他們很大的壓力。林齡蘭說:「我認為這些閒言閒語也是一個推動我們往前的動力。」儘管在募資期間遭受質疑,鹽洲教會卻還是帶著堅定不移的心完成募款。
鹽洲教會隊長陳柏銘分享:「一開始贏得代表權時,我們都相當興奮,因為我們蠻多隊員都玩這項運動,有些人可能已經接觸八、九年,卻從沒想過能踏上國際舞台。」出國前隊員大部分時間都在訓練及募款,過程戰戰兢兢。
因長時間跟隊友一起練習,和隊友討論哪邊做得不理想、哪邊要再加強,過程中充滿奮鬥與幹勁。比賽中隊員們坐立不安,擔心可能無法完成大家的期望,直到贏得冠軍才放下心裡的大石頭。
教練董永誠提到,躲避盤為日本與台灣結合躲避球及飛盤的特性,共同研發的新興運動。台灣代表隊到日本比賽共三次,皆為冠軍,其一為「鹽洲教會隊」。董永誠觀察國外的隊伍發現,他們的動作、投盤技巧及戰術運用皆沒有贏過台灣。躲避盤沒有實質的戰術書本,只有粗獷的規則、概略的想法,是一項無法制度性教學的新興運動。
在戰術方面,董永誠教導他們如何躲避四方位的來盤,如何後退、轉換位置、距離拿捏、變換隊型;也觀察出冠軍隊伍的特性,轉換隊形的速度非常快,約在1.7秒就能完成。若變換隊形時間較少,相對防守時間就能提早,便能有多一點的時間防守。
李其隆表示:「台灣發展現況不及於其他亞洲國家,目前面臨最大的難題為接觸躲避盤的基層人口不足,希望藉由舉辦研習及躲避盤賽事,讓躲避盤人口向外延伸。」雖躲避盤為新興運動,但若能使其普及化,便能成為一項引人入勝的闔家運動。此外,鹽洲教會也藉由躲避盤相關活動,讓弱勢家庭的孩子從中找到自信,成為他們的歸屬。
延伸閱讀:
<
p class=”entry-title”>冬奧如火如荼 冰壺在台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