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出處/© WCF / Alina Pavlyuchik2021
運動

冬奧如火如荼 冰壺在台難發展?

記者 李珮瑄、黃詩媛、吳欣穎/採訪報導
2021年亞太錦標賽中,林挺立聚精會神地投擲冰壺。照片出處/© WCF / Alina Pavlyuchik2021

2022年北京冬奧不受疫情影響,仍盛大舉行,然而身為亞熱帶島國的台灣要發展冬季運動十分困難,導致參加與關注的人數不如夏季奧運多,其中冰壺在台灣更是乏人問津。受限於環境因素外,資源的匱乏也是主因之一,冰壺對場地的限制與要求較高,台灣目前並無標準場地,難以培養本土選手,使冰壺在台的發展處處受限。

冰壺(Curling),又稱冰上溜石,起源於蘇格蘭的冰上推石遊戲,後在比賽中衍生出摩擦冰面的冰刷,以增加冰壺的速度亦或改變行進路徑,這項運動逐漸形成一套成熟的規則,並推廣至其他地區。

冰壺場地示意圖。資料來源/世界冰壺聯合會(WCF)、製圖/黃詩媛

冰壺的標準場地長約44.5公尺,寬約7.5公尺,奧運賽場中的石壺是由蘇格蘭艾爾莎克雷格島上的花崗岩打磨而成,玩法是將重達約19公斤的石壺擲出,藉由冰刷摩擦地面,使冰融化產生些微的水,達到改變石壺的走向或加快速度的效果,讓冰壺得以滑行更遠,撞擊對手的石壺抑或是碰撞自己其他石壺,並讓己方的石壺留在大本營(house)內,更動石壺在場上布局。

冰壺老將言傳身教 銅牌得主林挺立投入熱忱

「隆——」冰場上石頭摩擦冰面發出深沉低長的聲響,運動員緊盯石壺的行徑軌跡,並忙碌地擦起冰面,通常隊長會高喊「Hurry」、「Hard」讓隊友們繼續刷地,而喊「Whoa」表示停止刷冰,這是冰壺比賽現場的景象。冰壺講求團隊合作,重視策畫謀略,每顆冰壺的位置都大大影響整個布局,故常被稱作冰上的西洋棋。

冰壺這項運動在台灣並不普及,但仍然有一群人代表著台灣參加相關的國際賽事,台灣冰壺選手林挺立於2019年組成冰壺隊「Team Taiwania」參加許多比賽,並在2021亞太冰石壺錦標賽獲得銅牌佳績。

身為隊長的林挺立表示,當初其實準備退休,作為教練退居場外,然而實際比賽中,教練與球員較少有實際的互動,他認為若要培養新一代球員,僅透過在場邊指揮教導很耗時費力,故成立冰壺隊親身帶領新進球員,透過實際比賽傾囊相授實戰經驗,相較起來更為事半功倍,並希望新人能接替老將的位置。

大學時因為朋友的介紹,林挺立開始投入冰壺這項運動,也玩出了興趣,一玩就是20餘年,幾乎占據他一半的人生,也是這樣的熱情促使他想讓更多人從事這個運動。林挺立說:「十幾年來都是我們這些老球員在打,我們覺得沒有辦法傳承下去有點可惜。」台灣人對這個運動知之甚少,他豁達的認為,若有機會能跟大家介紹這個運動很好,但沒有機會的話也沒關係,他依然會對冰壺投入他的熱忱。

因冰石壺協會經費、資源有限,參加國際賽事雖能申請一些補助,但並非全額補助,參加國際賽事時常需要選手自掏腰包,但林挺立仍會持續地參加比賽,透過大量的比賽及曝光,為的就是讓台灣能在國際的舞台上看到,用他的熱情,拿著冰刷,擦出足以被看見的火花。

台灣冰壺發展受限 人才培育困難

不同於其他運動需要肌肉爆發力、耐力,亦或是敏捷度,冰壺考驗的是選手的團隊默契、策略技巧與力量的控制,其實冰壺的規則與打法並不複雜,且對於身形上的要求並不高,但仍只能身處台灣體壇的一隅。台灣人對冰壺十分陌生,不僅是因為環境的因素,還受到場地的限制,資源、資金與國家的重視程度都對於冰壺的發展產生影響。

中華民國冰石壺協會訓練營,供民眾體驗冰壺運動。照片提供/戴育宏

地處亞熱帶的台灣沒有天然冰上環境,僅能在有限的場地內進行活動。然而冰上場地在台灣並不多,場地的租借成發展上的一大問題。大多時候僅能在一般的室內場地練習,偶爾才能有機會到冰上操作。然而台灣沒有冰壺所需的標準場地,民眾無法親身體驗,就很難達到效果,而欲推廣至民眾,僅能使用其他冰上運動所使用的冰面。

冰壺教練陳智瑋提及,一般冰場冰面無法達到冰壺場地的標準,因冰面上的凹凸與顆粒皆會影響石壺滑出的軌跡與走向,故冰壺場對冰面的要求很高,這大大地影響冰壺運動的實際體驗感受,對於冰壺的推廣成為相當大的阻力。

中華民國冰石壺協會副祕書長戴育宏說明冰壺規範。攝影/李珮瑄

資源及資金的投入取決於政府和民眾重視程度,冰壺場地造價昂貴、保養經費可觀,無人知曉又無利益可言,難有企業出資建造。若政府與民眾皆不重視這項運動,就形成無法發展的惡性循環,使得台灣在培育人才上面臨很大的障礙。

中華民國冰石壺協會副祕書長戴育宏表示,台灣目前並沒有本土選手,因此多以長期旅居國外或美加的華僑來代表台灣參加國際賽事,但戴育宏也希望未來也能培育本土選手,藉此更加推動台灣冰壺運動的發展,讓它成為一項國民運動。

推廣不屈不撓 期盼冰壺進入大眾視野

儘管冰壺在台灣寂寂無名,但仍有人全心投入推廣,力求冰壺能讓大眾看見。台灣人有一定優勢,只要具備技術,頭腦不輸國外。陳智瑋認為冰上西洋棋——冰壺,也適合在台灣發展,期望藉舉辦國內比賽增加冰壺曝光度。

陳智瑋笑說:「如果努力過還經營不起來,至少努力過了!」冰壺人才培育因場地而有限縮,本土選手若出國培育,需足夠經費支持,目前僅能在國內培訓。因此戴育宏表示,協會欲系統性地培養選手與教練,讓台灣冰壺賽場上能不僅只有旅外華裔選手。

由塑膠加上底座的三顆輪子組成的地板冰壺。攝影/黃詩媛

場地是台灣冰壺發展的難題,但戴育宏認為,除租借冰上場地定時舉辦活動外,地板冰壺更容易提升知名度,因為其不需要刷冰,冰壺也非花崗岩製成,改由塑膠底座加上三顆輪子組成,更不需在冰上擲壺,場地受限較少,利於推廣。

地板冰壺社創社社長石岳展示地板冰壺的玩法。攝影/黃詩媛

明新科技大學首創地板冰壺社團,創社社長石岳欲推動各大專院校成立地板冰壺社,讓更多人能接觸這項在台灣的新興運動,並舉辦校際比賽,讓冰壺在台灣日漸壯大。然事與願違,石岳提到現在大學生較少參加社團,招生難度增加,現任社長陳彥伶也表示多數人對冰壺不甚了解,故傾向加入熱度高的社團。

地板冰壺雖能提升大眾對冰壺的了解,然而它能達到的傳播效果有限,除了熱度持久度不高,容易失去熱情外,更因缺少了冰的元素,失去冰壺的本質。所以還是必須建設真正的場館,長時間開放體驗,才能達到更有效的傳播,且更有利於培育本土選手。陳智瑋表示運動的推廣不得操之過急,漸進的發展才能讓冰壺擲進台灣人的視野中。

地板冰壺社創社社長石岳解釋冰壺的布局。 攝影/黃詩媛

 

延伸閱讀:

閃耀生命鬥士的舞台 帕拉林匹克奧運

打破框架 霹靂舞進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