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搜英雄謝啟盛 堅守救災二十載 

記者 陳萱樺、楊曉林、李昱潼/採訪報導 

2021年台劇《火神的眼淚》播岀後不少人了解消防員的職責與辛酸,不少消防員同時兼任山搜之責,而山上救災的畫面更是民眾無法想像的。 

「行李散落一地,車頂與車體分開,在搜索當下,眼前到處都是罹難者大體……」,新竹縣消防局第二大隊竹東分隊小隊長謝啟盛回憶起2012年的司馬庫斯遊覽車翻覆事故當時巴士與車輛會車不慎掉落山谷,造成13人死亡,10人重傷,傷亡情況歷歷在目。身為山搜小組隊員的謝啟盛表示,當時地勢相當險峻,且搜索已近傍晚,視線不佳須依靠人工照明才能看清,若一失神,消防人員極有可能跌落至山谷。 

案件發生使謝啟盛受到強烈的心理衝擊,儘管當時謝啟盛深陷危險中,但在事發當下,他無懼危險,盡力救援,事後才感到觸目驚心。山搜英雄不離不棄搜救,每一場救災都盡心盡力,無畏的救難精神更是令人敬佩。 

謝啟盛於警專畢業後,被分發至新竹為民服務。謝啟盛表示,起初會踏上消防這條路是受家人影響。謝啟盛的叔叔同樣為消防員,在他高中畢業之際遞報名簡章給他,鼓勵他嘗試。消防員符合謝啟盛的志向,從小對消防抱有熱忱的心,希望透過自身力量服務、回饋社會,不知不覺一路走來,至今已20個年頭。

謝啟盛(頭戴黑頭套)將安全帽提供給民眾穿戴。 照片提供/謝啟盛

隊內精神領袖 坦言曾萌退意

在同仁眼中,謝啟盛擔任領導者角色。相差七期的學弟消防員徐笠文表示,時常與謝啟盛一同進行訓練及消防救災工作,已培養出默契突破年齡隔閡。然而,徐笠文也表示,公務員做久會消耗熱情,但謝啟盛在大環境中依舊能保有初心及熱忱,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熱血!動起來!」每當日常訓練中,隊員們感到疲憊時,謝啟盛就會以此句話鼓勵隊員,進而激起同仁鬥志,帶領大家前行。徐笠文表示,謝啟盛相當強調細節,訓練時會不厭其煩地提醒、協助隊員們預備,扮演助攻角色,是團隊中的重要精神支柱,徐笠文更補充,有謝啟盛的帶領使他感到安心。謝啟盛指出,消防弟兄們擔負救援責任,必須從自身做起,懂得安全至上才能避免二次山難,消耗更多人力資源。 
 
謝啟盛坦言,他也曾在救援上遭遇挫折,因而萌生退出山搜的念頭。過去搜救經驗中,有落石打傷同仁,回憶當時狀況,謝啟盛表示就像「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身為隊長的他相當無助,認為隊員若不幸殉職,他將無法承擔。多虧當時救助導師吳學昇的一句話,讓謝啟盛堅持到現在,仍待在山搜崗位上。 

謝啟盛的長官曾說過:「3000公尺以上,沒有朋友。」若在高海拔山域遇到突發狀況,只顧自我而不會互相照護且共患難,下山後即失去此段情誼。然而,謝啟盛自信地在後方補上一句:「沒有朋友,但有兄弟!」消防隊員不分彼此,盡力照看每位隊員,不讓任何人落單,因為高海拔的場域更為險惡,這也可以看出他對同仁安全的重視。 

謝啟盛也執行過輕生救援勤務,有位民眾就在他眼前跳樓尋短,帶給他極大的衝擊及震撼,儘管每回救援都處於生死關頭卻仍無法習慣面對死亡。他曾一度被打敗,陷入悲傷漩渦,還因此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透過心理醫師的幫助,慢慢重建心理,才重新點燃原已熄滅的希望。 

謝啟盛為現任新竹縣消防局竹東分隊小隊長,已於消防局就職20年。 攝影/楊曉林

濫用問題頻出  謝啟盛盼教育改善 

山域救援亦存在著民眾濫用資源的問題。謝啟盛指出,新竹縣尚未制定登山自治條例,讓不少民眾存著僥倖心態上山,以致山難事故至今仍未減少,甚至壓縮到其他民眾的救援需求。 

具多年山搜經驗的謝啟盛表示,台灣是多山島嶼,登山教育很重要,應著重於事前預防準備。除具備基本知識之外,基本救護能力也是全民需學習的重點,否則可能在事故發生時,眼睜睜看著生命流逝。

因許多山域事故源自於登山知識不足, 謝啟盛更重視對兒女的教育之道,透過從小帶他們接近大自然,增加野營、爬山經驗,讓他們從登山活動中了解登山風險及如何應對。 

謝啟盛談起入職多年來最深的心得:「學會保護自己,才有能力保護其他人,救援是最後一道防線。」謝啟盛表示,在每一次的救援中,消防人員亦踏入惡劣險境,呼籲民眾應具備足夠基本登山意識及能力再走向山林。謝啟盛更期望,未來在教育宣導的成果上,能夠潛移默化影響大眾對登山安全的基本認知,進而減少層出不窮的山域事故及救難資源濫用問題。

謝啟盛向民眾說明逃生知識。攝影/楊曉林

山林開放事故反飆升 輕視風險危機大 

自2019年起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山林開放,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統計山域事故案件數從207件飆升至2020年的454件,創下近20年新高。內政部消防署災害搶救組視察員蔡明奮認為是媒體傳播帶起登山風氣,民間興起自組團與商業團,卻頻頻發生團員遭丟包事件。

謝啟盛曾兩次於新竹縣尖石鄉鎮西堡進行訓練時,見導遊介紹完路線後便放任團員自由活動,最終發生一死一傷的山域事故。他表示,即使是大眾路線,仍存在不容忽視的風險。 

山林開放政策實施後,2020年山域事故案件數隨即增加2.2倍。製圖/楊曉林、陳萱樺 、資料來源/內政部消防署

明明已經有公告禁止進入,但區域內仍有個案發生。」蔡明奮指出,颱風天前後是山難事故高峰期,民眾不僅選擇違反公告進入山林,更認為山難救援是納稅人的權益。

消防署山難搜救諮詢委員劉崑耀分享,有登山客自稱有高山症,卻背著裝備行動自如登上直升機。還有人致電要求送水,甚至在搜救人員將其帶下山後,就立即自行開車回家,亦不願簽署結案單。謝啟盛表示,消防單位人力有限,每次行動最多調動20至30位消防員,且公務繁重,濫用山難救援的案件,不但壓縮到同仁休息,甚至危及真正需要救援的民眾權益。 

劉崑耀擔任消防署山難搜救諮詢委員、樂山協會搜救隊長及新板山搜義消 。攝影/楊曉林

雖然消防部門目前與民間救難協會互相合作,可稍微改善救難資源緊絀的情況,他坦言民間機構人力資源足夠,可以提升救援效率,且沒有繁瑣程序的限制。但前題是希望透過訓練提前互相熟悉,培養默契,亦能避免發生二次山難,耗盡人力、物力。 

各縣市著手修改條例 盼慎用山搜資源

2017年起,以台中市為首,南投縣、花蓮縣、苗栗縣以及屏東縣陸續制定《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蔡明奮表示,雖當時以降低民眾使用山域救難資源的頻率為出發點,但後者四縣市未遵循各自需求與山域特性來制定自治條例,而是比照台中市作為範例,導致現今條例與欲改善的問題產生分歧。 

台灣將日本的登山相關條例作為基石,並參考日本政策,強制規範登山客上山前須投保登山綜合保險,其目的為轉嫁政府搜救資源,以改善許多縣市山搜資源量能不足的困境,促使民眾利用保險金尋找民間救援。 

然而台灣的保險屬於投保人與保險公司的契約關係,若理賠後,此保險金將給付給民眾,而非以山搜費用名義支付給地方政府;且民眾未有習慣仰賴民間山搜資源,儘管自治條例早已白紙黑字明確公告,地方政府因民意關係卻仍持續進行救援工作。 

長期關注台灣登山法條的律師洪振豪認為,政府不應強制民眾投保登山綜合保險,應鼓勵人民參加登山活動。洪振豪表示,民眾都有接受基本救難資源的權利,倘若民眾要求超出原先能提供的硬體設施與人力資源,即可向其收費,而民眾亦可自由選擇是否要以保險來轉嫁此金額。 

洪振豪指出,有別於上述五縣市規範民眾的行前準備,高雄市針對山域救援來規範濫用行為較適合登山環境。蔡明奮坦言,花蓮與屏東已著手修法,然而程序繁瑣且須經由議會審議,修法並非一蹴可幾。 

謝啟盛表示,自己樂見新竹縣未來亦能制定登山相關自治條例,他建議可先從登山場域設立路牌標示以及推廣行前登山教育做起,「雖短時間未能看到成效,但長久下來就會不一樣」,他表示事故發生不只牽連當事人,更是影響其整個家庭。同時他也認為應事先預防而非針對事後規範,若在前端作業就明確警示登山客,除了能避免事後咎責問題,亦能降低濫用山域資源頻率。 

除了制定條例外,也需加強行前登山教育,降低民眾濫用搜救資源的風險。圖片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

山難事故創18年新高 搜救訓練營培育人才

疫情期間瘋登山 潛在危險不可忽視

Posts created 5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