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邱資馨、陳品諭/採訪報導
隨著生活的便利,民眾常使用塑膠袋、寶特瓶及飲料杯等,因而產生許多廢棄塑膠用具。根據環保署2021年統計資料顯示,台灣一年製造出的廢塑膠容器約20萬公噸。由於回收再製有限,因此大部分的塑膠進入焚化爐,其餘的則是進行回收分類後,再製成日常所需用品。
慈濟在台灣各處設置環保站,起因是證嚴上人行腳在外,於市場看到垃圾堆積,進而成立環保站,藉此呼籲大眾「簡約生活、垃圾減量」。
站內人員會將各區垃圾回收後,進行條理式程序,整理、清洗,以及回收物性質分類,例如玻璃分成,白玻、綠玻及茶玻,紙類分一般紙類、紙餐具等,塑膠則分成寶特瓶、塑膠杯,以及其他回收分類。
其中,志工們會將塑膠袋依材質詳細分類。主要塑膠袋材質以PP及PE較為常見,要分辨兩種材質,從外觀及觸感有極大差別性,PP外觀透亮、PE外觀較霧、PP觸感比PE硬,由此,能了解到慈濟環保站對於回收分類的用心。
為了更進一步推廣環保、回收再生及愛地球,由慈濟成立的「大愛科技」把寶特瓶做成環保紗線。首先,需要站內人員將收來的寶特瓶仔細清洗,透過瓶身的顏色初步分類。慈濟嘉義環保站志工陳昭宗表示,由於寶特瓶最後會送去工廠加工成塑膠粒,因此拉絲過後可使瓶身在無需刻意染色之下,就能達到有色紗線效果。
對此,志工蕭旭廷提到,環保紗線可以變成我們日常生活用品,例如衣服、背包及毛毯等循環物。除此之外他也提到,慈濟志工們身著的衣服,也是由寶特瓶製成。然而,慈濟也會將這些循環物送往國際,捐給需要幫助的國家。
對於現今人們的環保意識,陳昭宗指出,慈濟環保站的存在是期盼民眾能夠在生活中減少碳足跡、落實環保主義。最後,呼籲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減少用塑膠製品,自備環保餐具,才能真正實踐環保愛地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