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路玉揚、謝承晏、蔡佳妍、洪衣綾/採訪報導
海洋廢棄物是近年國際間關注的議題。2015年,聯合國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其中「保育海洋生態」,是針對保育、永續利用防止海洋環境劣化。台灣也有眾多環保團體為保育海洋努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自2018年開始進行島航計畫,駕船環繞台灣本島沿海、澎湖南方四島、小琉球及蘭嶼,調查塑膠微粒污染情形。
島航計畫 偵測微粒
黑潮文教基金會多年持續透過研究、教育,關注海洋環境與人類的生活關係,2018年開始著手調查台灣沿海的塑膠微粒污染狀況。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研究員溫珮珍表示,該計畫透過網具將海水表面的塑膠微粒打撈後保存,算出每個檢測點的數量後,進而分析塑膠微粒的分佈情況。
|
溫珮珍提及島航計畫的調查結果,「塑膠微粒」污染最嚴重的兩個海域分別為台灣東北部與西南部海域,因此他們決定自2019年起,進行為期一年的監測。然而監測結果顯示,以東北海域的塑膠微粒數量最多,且數量最多的季節為夏季。
透過分析五類塑膠微粒在不同季節所占比例,發現兩個海域無論在任何季節皆以硬塑膠的比例最高。溫珮珍表示,主因在於人類的遊憩行為與生活習慣,所產生的硬塑膠民生廢棄物最多。另在西南沿海的調查則發現,發泡塑膠種類的數量會隨牡蠣養殖業的週期變化而改變,其中又以保麗龍碎片比例最高。
季節洋流 影響分布
此外,黑潮文教基金會委託科技部海洋學門資料庫檢視海流,溫珮珍說明,進行漂流軌跡模擬時發現,東北角海域的東側於夏季時,黑潮帶來的強勁水流造成渦流,不論是隨西南海流北漂的塑膠微粒,或東北角海域的漂流物,都可能受渦流的牽引,停滯在基隆東北角海域。
談及此現象,溫珮珍認為除了洋流會影響塑膠微粒的分佈狀況,颱風也會影響調查結果呈現出的種類佔比和數量。
替代浮具 減少污染
關於處理海洋廢棄物的未來願景,溫佩珍提到,提供數據讓政府單位清理,其實治標不治本,環境教育反而更為重要,盼從源頭開始改善。行政院環境保育署容器三組組長連奕偉則表示,現階段以鼓勵方式避免漁業利用保麗龍,並尋找替代材質,從源頭減少保麗龍浮具的數量,就能避免保麗龍碎屑無法乾淨清除的問題。
溫珮珍提及在漁業中,蚵棚的保麗龍浮具常因大浪拍打而破碎,造成嚴重海洋污染。聚焦牡蠣養殖業,他們提出三大建議,首先應建立養殖浮具的規範,原因為台灣西南海域擁有獨特氣候模式,他國製作的浮具不一定適用在台灣;第二,新型替代浮具進口台灣後,在後續處理及回收再利用的層面亦應加以規範,達成循環經濟的目標;最後一點是希望牡蠣養殖業做短、中、長期的規劃,妥善分配現有經費。除了補助蚵農,還要投入研發新型浮具,鼓勵蚵農使用。
澎湖群島四面環海,海洋廢棄物數量驚人。海洋公民基金會海洋守護專員官淳安表示,澎湖漁業發展蓬勃,漁業廢棄物佔最大宗。最常見的漁業廢棄物為漁網、浮球、保麗龍浮具等,針對各項廢棄物,環保團體也規劃出相對的配套措施。其中保麗龍浮具衍生處理不易、替代浮具推動困難等問題。
「漁民一直都使用便宜、方便的保麗龍,很難強制要求漁民改變習慣,換成新的浮具。」官淳安提到在2023年,嘉義、台南將全面禁用保麗龍,2025年澎湖也將跟進。她相信以替代浮具取代保麗龍,漁民必定會有一波過渡期,如何達到雙贏局面亦是此計畫推動所將面臨的挑戰。
海廢翻身 點石成金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與業者合作,在今年10月21日成立「海廢再生聯盟」,利用再生技術賦予海洋垃圾新價值。海洋保育署副署長宋欣真表示,海廢再生聯盟的成員包括海洋廢棄物清理團隊、回收業者、再利用業者、研究機構及品牌業者,透過一體化的處理方式,達到海洋廢棄物被完整再利用的效果。
齊輝環保科技負責人高月清指出,他們與政府合作的保麗龍再生計畫,是先將打撈到的保麗龍打碎,利用蒸餾方式,過濾多餘的雜質,並將其加熱融化,製造塑膠產品的再生原料,最終交由科技公司製造成鍵盤、滑鼠等商品,海裡打撈到的保麗龍,有高達97%被回收再利用。
高月清補充,市面上分解保麗龍的方式大多是傳統的電熔法,但沒辦法過濾雜質,在融化保麗龍時不僅會散發惡臭,也會消耗相當大的電力,並不符合經濟成本。
除了保麗龍再生,環保署也提倡重生利用海廢寶特瓶。連奕偉說明,去年環保署推動的海廢「潯寶衣」就是由打撈上來的海洋塑膠廢棄物所製成。起初在執行企劃時,海廢再生市場並未受到大眾的關注,只能與民間紡織業合作,在行銷上也有難度。
連奕偉提到,去年的潯寶衣發表後,環保署今年通過「海洋資源物循環標章」,並開放民間成衣業者申請合作,雖然目前還在審查階段,但藉由政府及民間品牌的合作,期盼能達到海廢完全再生的目標。
向海致敬 讓海乾淨
美國海洋保護協會發起國際淨灘日,在每年九月的第三個星期六,呼籲世界各國響應淨灘活動。海洋廢棄物亦成為近幾年來台灣熱門環境議題,大眾紛紛投入最容易參與的淨灘活動,為海洋保護盡一份力。連奕偉指出,「除了民眾之外,也有許多企業投入淨灘工作,不論是基於環境維護還是拉抬企業品牌形象,對海洋環境無疑是幫助。」
行政院於2020年開始執行「向海致敬」的企劃,以四大方向分別為「淨海」、「親海」、「知海」及「進海」。對此,宋欣真表示:「四個方向中的知海非常重要,教育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包含如何正確保護海洋、如何明智利用海洋。」由於台灣四面環海,深入了解且友善對待海洋,才能更有效的運用台灣的環境優勢。
官淳安提及澎湖因地形、洋流等因素,海洋廢棄物問題較台灣本島嚴重,因此澎湖人對環境教育相對更重視。她表示,海洋環境保育是澎湖人從小根深蒂固的觀念,結合當地文化、特色,用淺顯易懂且有趣的方式,像是海龜桌遊宣導活動,將環境教育帶入孩童生活,也因為這樣的教育,當地人的環保意識都很高。
近年來有許多環保團體不斷推動海洋環境教育、淨灘活動,目的是讓民眾獲得正確的觀念,並於日常生活中落實、減少海洋垃圾,進而降低對海洋的污染及傷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