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管回收價值低 海洋廢棄物排前三
台灣每年消耗約三十億根吸管,前陣子更有海龜誤食吸管的影片在網路上流傳,因此,有網友在國發會的網站上提議,塑膠吸管應全面收費一元,希望能藉由收費,降低塑膠吸管的使用量。
台灣每年消耗約三十億根吸管,前陣子更有海龜誤食吸管的影片在網路上流傳,因此,有網友在國發會的網站上提議,塑膠吸管應全面收費一元,希望能藉由收費,降低塑膠吸管的使用量。
探訪基隆八斗子漁港,揭露海廢危機。透過鏡頭展示寶特瓶與廢棄漁網如何威脅海洋生態,並介紹湛藍海洋聯盟的「湛鬥機」如何運用創新技術清除塑膠垃圾。另外,政府推動廢棄漁網暫置區,進行簡易分類、清潔處理,而滑板車製造商則將回收漁網轉化為產品,實現廢物再生的可能。
座落在雲林縣口湖鄉的下崙國小,近年發展「在地探究課程」在教育界引起迴響,而該課程的幕後推手,是來自下崙國小的校長黃淑玲,為了讓學生更了解下崙地區的在地生態與故事,便偕同校內老師著手設計課程,讓學生了解當地主要的養殖漁業,以及特色濕地等環境議題,期盼學生有朝一日可以根留故鄉,並銘記「下崙是他們永遠的家」。
一隻海龜被塑膠吸管插進鼻腔的畫面,讓塑膠問題受到許多人關注,有環保業者推出不同材質代替塑膠吸管,用蒲草製作全天然的水草吸管,希望可以為環境帶來改變,但是普遍大眾及業者都因價格問題選擇使用塑膠吸管,成本和環境永續又該如何取捨?
由於講求循環利用的時代來臨,擁有能夠百分百回收再利用特質的玻璃,也讓越來越多藝術家看到其優點,嘗試使用廢棄玻璃創作。此次不僅介紹精美的海廢玻璃首飾,也有日常生活使用的咖啡濾杯和擴香,希望透過玻璃回收再製專業人士的解析,讓大家對這個素材如何再利用有更深刻的了解並建立資源永續觀念。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限塑政策推動至今已經20年,但塑膠袋和一次性免洗餐具仍充斥在生活中,而環保署預估2030年全面禁用四大類一次性塑膠製品,指標是否能落實,值得關注。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已經成為新的商業發展趨勢,不少業者都投入於環保產品的研發、量產,共同打造可再生的經濟模式。有許多台灣品牌分別以各種在地原料打造環保商品,為循環經濟帶來新的可能性。
近年來,人們環保意識逐漸抬頭,2015年聯合國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其中第14項「永續海洋與保育」,防止海洋生態多樣性持續惡化。海洋廢棄物的問題就此浮上國際檯面,讓四面環海的台灣開始重視這項議題。
近年來隨著大眾環保意識逐漸抬頭,不僅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減塑,對海洋環境的維護也逐漸重視,利用閒暇之餘參加淨灘活動,為海洋盡一份心力。有些到海灘散步遊玩的民眾看見海洋廢棄物後,也會一時興起想順便淨灘,但礙於沒有淨灘用具,往往放棄念頭。為解決此問題,新北市政府環保局推出「淨灘合作社」,讓民眾隨時想淨就淨。
台灣是蚵仔出產大國,一年出產約二十萬噸,不過卻也衍伸出大量廢棄蚵殼的處理問題。近幾年來,有越來越多人注意到這類問題,並著手推動蚵殼再製,讓原本無用的廢棄蚵殼有了嶄新的面貌及價值。
海洋廢棄物是近年國際間關注的議題。2015年,聯合國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其中「保育海洋生態」,是針對保育、永續利用防止海洋環境劣化,在台灣,眾多環保團體也正為保育海洋努力。
近年來,環境保育議題成為社會討論的焦點,根據海洋保育署統計,光是2020年,廢漁網漁具的清除量就高達297,257公斤,而廢棄漁網不僅對海洋生物造成威脅,更對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旅美回台的工業設計師歐世勛,決定利用漁民不要的廢棄漁網,經過層層分解手續後,製作成一副副既環保又實用的「友漁循環眼鏡」,為海洋盡一份心力。
蘭陽博物館於2021年10月初,舉辦一年一度的海洋主題活動,邀請各地喜愛海洋的民眾參觀這座以龜山島周圍海域為中心所打造的自然生態博物館,並與當地觀光產業、居民共同打造地方文化與生態主體性,結合地方觀光工廠營造文化、環境教育集散地,使來訪宜蘭的遊客到此做學習、體驗與環境教育的同時,也能夠尊重這塊土地,一起維護當地人文與自然環境。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